上虞区的历史沿革

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之一。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为虞宾。

在宗法社会后期,虞舜避开了朱丹之乱。

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有上虞一地名。

夏朝皇帝邵康,属越国。

战国时,楚国是灭后的楚国。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上虞郡,属会稽郡。

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郡,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恢复上虞郡,属会稽郡。

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划入上虞南翔郡,隶属会稽郡,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而不变。

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上虞被废,遂宁入会稽郡,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

唐初,上虞还是会稽郡的一部分,属于越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单县、九石宁地为嵊州,八年废州。

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

甘源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恢复上虞。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迁址,属越州。

五代时,它属于吴越国的东宫。

北宋仍属越州。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越州改为绍兴府。

元十三年(公元1276),绍兴府改为绍兴道,元二十六年(公元1366),恢复绍兴府,上虞为其郡。

清廉制度。

民国初年,官制改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

16年(公元1927年)废道系统直属省。

21,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监察区。

24年,属第三行政监察区。

37年,属第二行政监察区。

解放初属绍兴地区。

1952 2月以来属于宁波地区,1964 9月以来属于绍兴地区。

6月1968原属绍兴地区。

1983八月份以来属于绍兴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的部分地区几经变迁。

1954秋,东关区和绍兴县棠浦区的四峰、玉浦、塘厦、泗村、姜生乡和傅生区的长东、宝山、长塘、胡慧乡划入上虞。

1956 165438+10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关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夏川村划归汤浦;1960年8月和1966年6月,冠达公社大山、隐地、黑龙潭、航岩、西山5村和晨曦公社代王、米家2村划归余姚县。1954年9月,该县人民迁至关白镇。

1992 10 6月18上虞撤县设市。

2013,10年6月,撤销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上虞市原行政区域为上虞区行政区域。

上虞位于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之间,与上海隔河相望,地理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77.94万。

上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上虞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最早的县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古代舜帝官员的传奇之地,世界青瓷的发源地,朱良传说中的祝英台故里,著名的“葡萄之乡”和“全国闻名”。

历史上形成了“顺关”、“东山雅居”、“白马春晖”三大名人荟萃,涌现出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王充、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安、国学大师、竺可桢、吴觉农、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等。

上虞还获得了“浙江省十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镇”、“长三角100最佳旅游休闲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