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的历史
-写在前面
说起年画,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年画与鞭炮、春联和祝福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新年不可或缺的象征。在中国,年画是新年的象征,不贴就不是新年。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节日习俗的演变,形成了中国民间特有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门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农村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年画的称谓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宋代称纸画,明代称画糊,清代称画、画、卫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出现年画,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廷的《乡下解彝》:“然而扫完屋,如《顺孝图》、《庄稼》,小孩子读一读,解一解,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年画”一词从此出现在正文中。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益成熟的雕版印刷和丰富的民间拜年活动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南宋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元代是年画的低谷期,大部分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叫《九九冷浮雕图》的月份牌画,被后人沿用。
到了明代,小说和戏曲插图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年画的发展,短版拱花技术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刷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发展迅速,出现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年画。
清代是年画的全盛时期。康、甘时期国富民安的社会形势为年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流行为大量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到清末民初,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年画逐渐衰落。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年画。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打击了敌人。
1949之后,很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团队。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序,大胆借鉴其他绘画的表现手法,年画焕然一新。
年画是中国古代的吉祥图像,题材包罗万象。它们堪称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大致可分为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与美人、故事与传说四大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年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是久负盛名,各有优势。其中,朴素的四川绵竹年画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线描、设色技法传统,从而形成了明亮、艳丽、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一种。因产于竹纸之乡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它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民用智慧浇灌的民间艺术之花,也是历史的浪淘沙的灿烂文化积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被誉为“四川三宝”、“绵竹三绝”。
绵竹人把人们生活和心灵的憧憬演绎成了一个辉煌的艺术奇迹!一度有“山河争货,商贾日夜坐图”之势。据《绵竹县志》卷九《工业志序》记载:“竹、木是绵竹西北林的主要产品...竹纸之益,不足以万人,故印为书,作桃符,画为彩神亭,点缀年景。”可见绵竹自古就有竹纸生产,民间木刻印刷绘画发达,早在宋代就诞生了木刻年画。绵竹年画伴随着古老的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
绵竹年画,发源于北宋,盛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绵竹木版年画得到了发展。清代中叶,四川城乡普遍修建会馆时,聘请绵竹画家、雕塑家雕塑造像、画梁画壁,使青年画家的艺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绵竹县志记载:“贩商自陕西、甘肃、云南、贵州而来,银装素裹,来城易地作画,后陆续南下,买主遍布王路一百五十里。”;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因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年画行会也相应成立,专业从业人员900余人,作坊300余家。清代咸丰年间的绵竹县志:“竹纸之益,若不足万户,则印之为书,作桃符,绘之为彩坛,以点缀岁月。”民国时期,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军阀混战,年画作坊纷纷倒闭,一度享誉海内外的绵竹年画更是一片衰败景象。新中国诞生后,一批年轻的年画作家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绵竹年画脱胎换骨。
绵竹年画的制作程序和特点都是手绘和十字绣。按照中国民间艺人的统称,有几道工序:示挂、十字刻、花印、印金、规整造型、充水足。具有绘画性强、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多样的特点。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在绵竹市区和西南农村,风格各异。比如扫地工坊以彩色清水长袍为主;尊道工坊强调美、娃娃戏、故事;城市年画以拓片、杂文、打斗、案件或兼画为主。绵竹年画分为分红货和黑色货两大类。红货指的是彩绘年画,包括门画、角斗、条纹等。其中门画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大毛、二毛、三毛等,用于贴门、厅、门、灶。画一个中堂,一个屏风,一个横推,一个单等。,用于张贴在大厅、卧室、走廊和畜圈。黑货是指用烟墨或朱砂印制的木刻拓片,多为山水、花鸟、塑像和名人字画,以中堂和条纹居多。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门神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按规格分三种:大毛、二毛、三毛(毛是绵竹年画专用粉纸的开篇):所谓大毛,就是在全粉纸上作画,多画武将如、尉迟恭等,人称武神。贴在大门上,意在防凶保家;二毛,即贴在二门的文人,画的比前者略小,多是求福、求乐、求财;贴在卧室门上或厨房门上的三毛,少则20毛,多为仕女娃娃,如赏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此外,还有一个罕见的看门人,和大门一样大。这种门神在旧时大家族的巨大龙门上常见,内容多为武将。最有趣的是中国民间传说,如“老鼠嫁女”和“三只猴子烫一头猪”。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例证。因为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2006年6月,绵竹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和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中央、省、市、县四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60多万元建立了绵竹年画博物馆,成为集年画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出版、开发、销售、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对绵竹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在绵竹,不仅有专业保护单位绵竹年画博物馆,还有绵竹年画村。绵竹年画村位于德阳和绵竹交界处的孝德镇射箭村,距离成都仅80公里左右。它是国家AAAA风景区。村内主要景点有年画村、年画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年画展览馆、年画街坊。
一边欣赏年画,一边欣赏古街美景,无疑是一件美事。古人用绘画寄托美好的祝愿。现在有许多年画作坊、年画培训教室、老艺术家作坊、年画作坊等等。在年画村的田野里,有许多川西的新式房屋,五颜六色的年画走进了房间,爬上了家家户户的白墙。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绵竹木版年画根植于大地,与农家庭院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今,年画村的村民安居乐业。他们不仅是年画的制作者,也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目前,年画村已经形成了一街十三景的繁荣景象。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精神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人格神的崇拜和信仰。从最早的桃与桃的象征,芦苇与芦苇,金鸡与神与虎,到、于,再到关羽、赵、尉迟恭、秦等武将,钟馗、石天、东方朔等神仙,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年画艺术是中国的首创,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新年,我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从大门到大厅,贴满了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彩色年画。春节之所以充满欢乐和兴奋,是因为年画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发源于北宋,盛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195年,绵竹县委宣传部决定成立绵竹门画社,由文化馆管理。1962,县委宣传部以门画社的规模成立了绵竹木板画社。65438-0963年,绵竹年画赴成都、北京举办观摩展,获得首都文化界和艺术家的高度评价。诗人郭沫若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西江月》:这是一幅壮丽的景象,仿佛回到了四川。门神的皮影戏真好看,回想起小时候的春节。也难怪杨妈生了,后来还生了个儿子。工人手艺非凡,千年百花争艳。
1979年,著名的英国华裔作家去了容。在谈到巴蜀文化时,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也是地道的地方艺术..《美国百科全书》中有记载。”
1982年初,中国四川绵竹年画展到访香港,香港画家特别欣赏绵竹“填足”门神。当年065438+10月12,香港《文汇报》以“有特色的充水足门”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从65438年到0993年,绵竹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
1994年,绵竹年画入选“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国”。
1996年,绵竹谢年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投资600多万元。
1997年,绵竹年画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2002年2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绵竹年画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2年起,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举办绵竹年画节。
2004年4月,四川省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由民营企业文化艺术单位发起成立的绵竹书画院成立,蒋为创始人。绵竹民间年画博物馆单独设立。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1。
2007年,绵竹年画全市销售额2000多万,从业人员400多人。随着旅游业和出口业务的发展,绵竹年画的年销售额增长了近20%。已出口到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年画已经是绵竹走出去的一张名片(据绵竹文体局统计)。
2007年2月1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4枚特种邮票和1小全张。邮票设计:王;印刷单位:河南邮电印刷厂;编号:2007-4。
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世界各地50多家博物馆和数万名专家、学者和收藏家收藏。《人民日报》、《人民中国报》、《今日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省大地》等20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对其进行了专题宣传和介绍。
2013年6月,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绵竹年画作为德阳唯一参展单位,参加展览、演出、展示和交流活动。展示绵竹文化新形象,既展示了绵竹古代年画及其代表作,集中展示了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在传承、研究、创新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展示了绵竹年画的延伸产品。在此期间,文化部、国家遗产司的领导和海内外嘉宾朋友在绵竹年画展厅参观交流。
2015李越绵竹年画舞狮(艺术类)获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2018,绵竹组织了第十七届绵竹年画节,以年画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年画村提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拍摄以绵竹年画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动画片《年画村的故事》。
2019 2月19日上午,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绵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我们的节日——四川绵竹年画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
2019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18-2020年175“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绵竹入选德阳唯一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城市。
2019年4月,绵竹年画参加波兰科宁文化交流艺术节。
中国绵竹年画——四川省绵竹市委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绵竹木版年画-沈/作者
年画中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沈红/作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