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唐伯虎是明代历史上一个命运多舛的文学怪胎。

有空就写写卖青山,免得在人间赚钱。唐伯虎如此崇高,你能不让人钦佩他吗?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唐寅出生于苏州长门内高桥南无池里的一个市民家庭。因生于阴年,属虎,故名阴,字伯虎。后来就更怕老虎了。中年后又回到佛家,故取名六。唐寅,英俊聪慧,是唐的白眉。明代的科举制度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做官的机会。唐寅的祖上从来没有一个秀才,他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希望这一代人发家致富,孝敬祖先。所以,他花钱请了老师教唐寅。因为全家都期望唐寅读书做官,所以他才能够闭门读书,与世隔绝,做出一盘清半盏寒的梨园境界,别无所求。

天才的自负和对精神生活的执念,让唐寅成为了一个清高的少年。他就跟归有光一样,一个后来在自己的脊柱门廊里看世界的少年,他似乎并不把这个世界当回事。比唐寅大十岁的朱云明听说少年唐寅的才华,前来拜访时,唐寅正处于这样的年纪,难怪朱云明要多次碰壁。朱云明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当时他以崇尚古代文学表现手法而闻名。他屈尊前来探望,唐寅不理他。可想而知,唐寅的骄傲。后来,或许是被朱云明的真诚所感动,又或许是被朱云明的名声所吸引,唐寅终于伸出了手。有一天,他突然送了两首诗给朱允明,可见他的得意之心。朱允明作为青年时代的经历者,理解青年唐寅的心情,劝唐寅在诗歌中少加宏观的放松。一切转高转细,闻所未闻华丰能建都。然而天极厉害,外无一物,所以是万物。唐寅敏感自负,朱云明大度。两人性格互补,从此开始了一生的友谊。

成化二十一年(1485),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州付雪,第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然而,唐寅在官学中不仅是一个不专业的学生,还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学者。幸运的是,唐寅的一个同学是张玲,他也是一个来自公民家庭的年轻天才。他极其聪明,思维敏捷,容易交朋友,喜欢喝酒,擅长画人物,喜爱古代文学表达方式。他受到朱云明和罗志门的赏识。唐寅和他趣味相投,很快就不可调和了。他们经常一起喝酒玩耍,做很多荒唐事。传说唐寅和张玲站在付雪池畔,徒手搏斗,说是水战。又说唐寅、张玲、朱云明在雨雪天扮成乞丐,击鼓唱《莲花落》,得了钱买酒在野庙里喝。他还得意地说:可惜这种快乐不能为李白所知。传说张玲有一次在豆棚下举杯畅饮,有人去看他。他自斟自饮,不予理会。那人怒气冲冲地来到唐寅面前,告诉他张如德陵怎么样,唐寅却笑着说:你在嘲弄我!所有这些,不一而足。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却反映了少年唐寅在人们心中的荒诞形象。

然而荒诞可能只是唐寅性格暴露的一面。就其隐藏的一面而言,唐寅其实是一个感情极其细腻敏感的人。他有一首诗《失望之诗》,道出了少年时代的内心世界:少年时,容易大惊小怪。春天不失望,爱情就不可怜。独曲梨花杯上雪,巴陵草梦里烟。往事有两袖金泪,三案生白骨。我想了想,应该不后悔,就抱着衣服在院子前面走了。这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少年激情澎湃的心灵,为每一个春天惆怅,为每一段恋情烦恼;它觉得难过,却不知道为什么;它渴望幸福,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青春告白,没有任何虚伪和掩饰。它反映了青年唐寅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预示着唐寅人生道路的大致走向。

唐寅二十五岁时,父亲、母亲、姐姐、妻子、孩子相继去世。忧郁的青春刚刚过去,死亡的阴影开始笼罩在唐寅的心头。中年之后,唐寅进一步思考人生。人生苦短,及时吃喝玩乐成了他人生观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死亡的无情与亲近,也给了唐寅一种求名显志的进取欲望。在当年写的《白发》诗中,他吟诵道:清搅镜,玄妙头上有细丝。觉得难过,雨一下子就变成了悲伤。担忧被治愈,荣卫将会失败。年少不疑天,功名必强。凉风中,夜出,明月穿天。君子重言行,力求自私。看到自己头上的几根白发如此悲伤,恐怕与亲人去世带来的死亡意识有直接关系。在这首诗里,他说他要在壮年时尽力去求功名,这是他人生态度的另一个方面。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赴南京参加乡试,取得谢园第一名。唐寅虽然看不起自己的事业,但虚荣心让他对这份世俗的荣誉无动于衷。在他的印章中,有一方叫南京结缘,即使后来身败名裂,也不曾忘记砸画;还有一方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称第一,也让人觉得跟省考后第一有关。至于他后来的诗,经常提到皇帝是第一个解的。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三十岁。由于梁楚的推荐和唐寅的名声,今年的主考人程、李东阳等礼部官员都曾谈及让唐寅为大学士,为礼部争光。唐寅雄心勃勃地北上了。江阴举人许婧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在去北京的路上,他仰慕唐寅的名声,对唐寅十分殷勤。到了北京后,两人更加亲近。临近考试时,用钱贿赂了程的家人,得到了试题。他让唐寅为他起草。虽然唐寅也知道这些题目不为人知,但在科举时代做模拟题是常事。其次,因为许婧的面子,他根本没有参加考试,所以他替许婧参加了。唐寅踌躇满志,但不世故。有一次,在朋友面前聊天时,他泄露了此事,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唐寅的好友之一杜牧记住了。平心而论,杜牧不是坏人。他很聪明,学习也很努力。他比唐寅大十一岁,最早和朱允明一起倡导古文。那时候,唐寅还只是个少年。后来唐寅名气越来越大,看不起他,这让杜牧很难受。去年,唐嫣一举拿下了谢园的头衔。今年据说会给他一个有汇源名气的中间人。他怎么可能冷静?表面上还是好朋友,心里却是嘀咕。就在唐寅透露买了考题,代自己抓刀的时候,杜牧有意将此事透露给一个姓华的,唐寅当时还蒙在鼓里。不知道第二局之后,华的揭秘书早就送到皇上那里了。皇帝见此情景,勃然大怒,立即下令程停止阅卷,并令锦衣卫逮捕唐寅、等人。在锦衣卫监狱里,唐寅的尊严被一扫而空,皮肉受罪,一下子从骄傲的巅峰跌落到失意的深渊。回想当初来北京时的沾沾自喜,真的感觉恍如隔世。当权者可怜唐寅,让他去浙江做小官,不失为一条出路。有人劝唐寅还是走马上任的好,以后有背景。唐寅说,一个秀才可以被打死,不能再被羞辱了,断然拒绝。

次年,唐寅出狱回到苏州。然而,家乡并没有安慰和温暖在等着他。就像生活中发生过千百次一样,曾经赢得最多支持的人,现在骂他最多。更让唐寅感到尴尬的是家人的态度。唐寅曾经是一个对整个家族寄予厚望的人,曾经是一个让整个家族都感到骄傲的人。但是现在,他永远都做不到,以至于他的家人永远都做不到。以唐寅的敏感和悲伤,加上家人的势利和不尊重,家庭生活不出现危机是必然的。最后,唐寅赶走了二房,和哥哥一起出去做饭,成了孤家寡人。本已衰败的家庭也变得更加不堪,连生计都已困难。但是,比起唐寅内心的痛苦,世人的冷漠真的不算什么。尤其让他感动的是苏州的亭台楼阁,那里到处都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如今却很难回头。唐寅常常独自徘徊,久久伫立,承受着悲伤和痛苦的冲击。

因为人生的巨变,唐寅开始长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如此短暂而偶然,又如此珍贵而美好。每每想到这里,唐寅心里就会一阵痛,这种痛往往是用歌声塑造的:人生七十岁,除了童年,再就是老年。中间时间不多,还有霜冻和烦恼...春夏秋冬捻捻手指,钟会送来黄昏的鸡,宣告黎明。请小心眼前,年年埋草。草丛中有几座高低错落的坟墓?半年没人扫他们。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唐寅确立了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人生观,促使他进一步抛弃了立足于世界的思想,选择了以诗书画为基础的艺术家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有三层意义:第一,他可以靠它生活。其次,经济的独立可以带来人格的独立,就像他骄傲地宣称的那样:不炼丹就不打坐,不为商人种地。有空就写写卖青山,免得在人间赚钱。第三,艺术可以让他获得创作的快感和满足感,从而让生活看起来美好而充实,提升自己。唐寅凭借其杰出的才华,在这条人生道路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无论贫富,四面楚歌,诗画皆求。

唐寅的吃喝玩乐哲学的另一个影响是促使他有意识地采取豪放、浪漫、放荡的生活态度。唐寅天生豪杰,沉迷淫荡。现在被抛出仕途,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偶然,我有一种渴望,想要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早点过上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他把和* * *打交道,加入修士的行列当成自己的事业,认为没有必要去求什么功名。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岁。这一年,他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桃花庵。桃花坞位于长门,是当时苏州的名胜之一。唐寅《姑苏八首》中的第四首诗是关于桃花坞的,从中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树坞上繁花似锦,风烟似古桃源。千林映日莺啼,万树春日共舞。桃花寺成为唐寅后半生20多年的居所,也成为唐寅及其友人的聚集地。唐寅很喜欢这份工作,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桃花庵,桃花庵桃花仙。桃花仙子培育桃树,采摘喝。醒来的时候只坐在花前,醉了就来花下睡。半醒半醉日复一日,花开年年。我希望我老死,我不想在车马前低头。在这首诗中,唐寅透露了他建造桃花寺的动机,这与他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非功利的人生观密切相关。在《对月饮酒歌》中,他更有力地表达了桃花源的修建与他的人生观之间的联系:...我不上皇帝的船,也很久不睡觉。姑苏外有茅屋,万树桃花满天。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二日,唐寅走完了他沉重而艰辛的人生之路,享年54岁,距离他常算的七十岁还差16年。据说他临死的时候写了这样一首诗:生于死者,死无所害。我们都认识,就应该只在异乡漂泊。唐寅一生的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更自由、更真诚的生活。他达到了封建时代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至于它的名气大不大,它的诗画成功不成功都是次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