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的历史发展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编剧,对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他们还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影评,对当时的电影工业产生了具体的行动,左翼电影在1933达到顶峰。
20世纪30年代,电影从简单的视频媒体转变为综合视听媒体。这首《路》在重要的部分配了音,主题曲也是专门为这部电影制作的。
左翼作家在倡导文艺大众化时,除了在戏剧领域进行宣传活动外,还将目光投向了刚刚起步的电影行业,试图用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来激发人们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当时党在上海的文艺领袖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发展左翼电影事业的主张。左翼戏剧协会的“近期行动纲领”指出:“除了表演,联盟确实有必要考虑目前中国的电影运动。除了为各个制作公司生成电影剧本,动员加入各个制作公司的活动之外,还要想办法为自制电影筹集资金。”
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为左翼影视剧工作者提供了在电影界打开局面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国际法西斯势力开始扩张,而在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意识高涨。观众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电影,他们厌倦了那些“只有处处有趣”的奇幻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电影,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人们真实生活和愿望的电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私营电影公司的老板也想改变他们以前的电影风格,以满足现实人民的欣赏要求。私营电影公司的老板要的是经济利益,而左翼作家看重的是电影的政治影响力。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都需要电影来反映时代的情绪,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特殊的时代氛围为他们的合作提供了可能。20世纪30年代,大量左翼作家进入私人电影公司,创作并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情绪的电影。
1932邀请、、郑作为明星公司编剧顾问,与郑秋正、洪深组成编剧委员会,全面负责拍摄内容。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夏衍、阿英、陈武、石凌河、惠敏思图组成的党的电影集团成立,有意识地向一些电影公司渗透进步力量,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在这些进步电影人的影响下,明星公司在1933拍摄了20多部进步电影,包括《狂流》、《春蚕》、《上海24小时》、《粉市》、《夏衍写的未来》。杨汉生写的《铁板上的红泪》;《女人的呐喊》,沈希龄写的;洪深的压迫,香草的美;、郑、的《时代的孩子》等反映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作品。《星》的成功转向也让其他电影公司开始寻求与左翼作家艺术家的合作。田汉为联华公司写了《三个现代女性》和《母性之光》,为益华写了民族生存、肉搏战等抗日题材。这些影片的拍摄和放映,促进了人们对中国现实的了解,激发了人们的反日情绪。
左翼电影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也造成了恐慌。一些进步电影公司受到了威胁和骚扰。1933,165438+10月,“益华”号被毁;而* *的“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审查委员会”加强了对剧本创作、电影拍摄和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并没有放弃电影的立场。在1934 11到1935 12期间,他们利用可能的机会,利用了。写了和女儿的经典(与他人合作)、郑的《去西北》和《华山偃师》、沈西陵的《乡愁》和《船夫的女儿》、洪深的《劫后桃花》、蔡楚生的《渔和新女人》、田汉的《黄金时代和新女人》。1934年,左翼电影人也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电影公司,由夏衍和田汉主导电影创作。该公司制作了《桃李劫》(袁·)和《雷雨之子》(田汉和)等电影。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其主题曲《风暴之子》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抗战时期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后被定为中国人民的国歌。
中国* * *制作方此时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这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到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加入电影创作。
其次,通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队伍,壮大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大力引进苏联主导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引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在严峻的政治压力下,左翼电影也成为了一种动力,迫使电影人使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条“路”中,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自始至终看不到任何抗日字眼,只是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正面表达‘反日情绪’,所以电影人不得不用这个比喻来宣泄这样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