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信的知名度
韩信很普通。虽然他“野心勃勃”,却没有谋生之道。因此,他的家庭很穷,他经常依靠别人来帮助他生活。时间长了,被邻居讨厌,“一顿饭的恩情”“韩信腿的屈辱”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秦末农民起义天翻地覆。随着光武起义的爆发,陈胜等六国后裔也纷纷出兵。燕国项氏后裔项梁也趁机在楚国养兵,而韩信也在此期间为军队作战,并向梁军投钱,众所周知,韩信虽然和项梁打过很多仗,但自始至终默默无闻,未能得到重用。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在与定陶的对峙中被杀,韩信重新归属于项羽,但项羽只担任陪都王。其实陪王的官衔也不算太大。最早设置于春秋战国时期,掌管门户、车骑等要害。在里面冲锋陷阵,在外面打仗,做公文。这个岗位有点类似于当代的作战参谋长,就是在战斗中跟随名将,也提供建议。
虽然随行的韩信有机会参加军机,献上对策,但是项羽太自以为是了。韩信“以数计欲干项羽,羽不要”(《史记·淮阴侯列传》)。很长一段时间,韩信都在慢慢对项羽心寒。秦灭关中后,项羽在封天地成了十八路诸侯,后来诸侯国各归其地,而韩信则摆脱了楚军的势力,转投汉军。
众所周知,转投汉军的韩信还是没有得到重用。他只是被任命为一个小官员,以便更好地管理仓库。韩信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别人的违法犯罪甚至被坐了。幸运的是,他急中生智,向夏侯婴寻求帮助,这使他免于一死。众所周知,夏侯婴尽管非常欣赏韩信,也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只是为他的管理方法买单。
但韩信掌管薪酬后,有机会接触到负责后勤管理的萧何,很快引起了萧何的重视和器重。殊不知,韩信至今仍未得到重用。当他看到刘邦极力推荐的萧何仍然没有用武之地时,便萌生了改朝换代之心,借着汉军连续溃逃的机会,悄悄逃走了。萧何得知后,当晚没有离开刘邦去追。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刘邦不得不重新考虑韩信,最后拜他为大将军。
从斗剑到转投刘邦,韩信自始至终未能得到重用,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我不知道萧何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对它如此重视,甚至愿意冒着被刘邦怀疑的危险,在没有告诉他的情况下,当晚就去追了。为什么?
1.萧何善于辨别人。萧何虽然没有“看相”这种让人惊喜的内功,但他在看人方面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较典型的就是他和刘邦的联系。早在刘邦还是卜弋的时候,萧何作为县官,就没有那么多的密切接触,暗中庇护过刘邦几次。直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作为刘邦的上级领导,其实才“经常上上下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的)字母数与朝语异”。在与韩信多次沟通后,善于辨别人的小何很快发现了韩信的不同寻常。
2.韩信出口成章。早在管理仓库的时候,韩信就因为坐在同一个房间差点被打死。看到他,他需要被斩首。夏侯婴见到夏侯婴后,非常重视,不仅逃过一死,还被夏侯婴极力推荐。在与小何多次沟通后,立刻引起了小何的注意,促使对方当晚主动追求自己。被大将军拜后,第一时间为刘邦出谋划策,促使刘邦“非常高兴,认为自己(韩)晚了。”我相信计划,部署将军们要打击的东西。”由此可见,韩信的口才应该是极好的,也只有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韩信才能迅速引起别人的极大关注。
3.刘邦任人唯贤。在那个人才选拔制度还没有建立的年代,一个人是否出彩,通常只看他的人缘。韩信很多时候没有得到重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太安静了。刘邦一开始往往不重用韩信,不是因为他认识的人不多,而是因为他基本上和韩信没有一定的联系。他不可能发现韩信的才能,但在夏侯婴的极力推荐下,他被破格提拔。不过刘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用人唯贤。只要让他觉得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才,那么无论你出身如何,都可以得到重用,这也是刘邦人才辈出的一个原因。而这也是萧何敢于追韩信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只要能引起刘邦的注意,韩信就能得到重用。如果刘邦没有鉴别力,就算萧何知道韩信才华横溢,也没必要去追他。
如前所述,萧何在韩信沉默的时候就开始了“月下追韩信”,这来自于萧何自己的看人秘技和韩信自己的悟性,也来自于刘邦部队的用人标准。这三点可以说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