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央视春晚舞台设计十年对比,才知道每一年的舞者都很棒。
官方表示,今年的牛年春晚将在舞美方面实现一些历史性突破:
第一,第一次以8K大屏为主屏,这在技术上是第一次。
二是将舞台加宽到近30米,这是体育场馆演出的常规舞台宽度,而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曝光的画面来看,在LED屏幕的造型上与往年有所不同,真正的舞台魅力要等到春晚播出后才能显现。
这样一个舞台在春晚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何?让我们回顾一下10年来春晚的舞台:
2010
今年的春晚,很多人对王菲表演《传奇》时的舞台印象深刻。
舞会的亮点是天花板。2009年春晚的舞台上,一个可伸缩的吊顶设计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它可以随着舞台的需要而变化,变换成不同的装饰前景。2010进一步放大了这个作用。
2011
春晚舞蹈之美没有明显的技术特征,以窗花为主体的边缘纹饰成为主要视觉元素。
舞台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是近十年来春晚最平庸的舞蹈。
2012
时隔多年,当我们再次想起哈文导演的春晚,最大的印象就是舞台的变化。
今年舞台从双面舞台变成了t台,这是春晚历史上颠覆性的变化。前排观众也回到了春晚初期的圆桌。
蛇年春晚舞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留下了一些最珍贵的舞台元素——
可移动地板屏幕。
舞台地板上布满了可以升降的LED立柱。这个画面延续了十年,依然是春晚舞蹈最核心的机械方式。
虚拟投影。
在某些表演中,观众成了虚拟的投影,与舞台上的表演相得益彰。这是虚拟首次应用于央视春晚,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认识了这种新媒体技术。比如萨顶顶的《万物有灵》等等,很多舞台至今仍被认为是10年代央视春晚的巅峰设计..
2013
今年央视春晚精美LED屏数量达到当时历史最高。
、
为响应晚会的紧缩令,2013龙年春晚主打AR虚拟投影,晚会上出现了大量精彩的虚拟现实,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持续两年的T型平台的缺点也密集出现。因为T型舞台没有面向舞台的观众,所以在表演相声小品的时候,演员没有正面的表演者。
节目组安排了一批相声小品观众,负责在语言类节目播出时,坐在舞台正对面的“临时观众”观看表演,笑着临时“把大舞台变小”。
2014
冯小刚导演的春晚使用了四个手机屏幕。
由于制作团队的变动,马年春晚改变了前两年虚拟祝福的做法。在四个移动屏幕的加持下,整场晚会没有使用一个虚拟投影。
2015
时隔一年,哈文重返春晚。这一次,不再是跑道,而是回归双面平台。舞台的规模也比往年小。
为了更好的配合两类节目的过渡,2015首次开放了两个舞台——有专门的语言类节目演播室!
在主舞台上,AR技术不再是舞美的装饰,还应用到具体的节目表演中,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李宇春变身表演。
语言类节目的演播室更小,但氛围更浓。
2016
从今年开始,春晚的舞台设计不再追求可变视觉的全覆盖,而是回归平面和机械设计。
舞台采用环抱式设计,主题是灯笼。要看到这个灯笼,你得把目光分散到整个舞台上。
虚拟就是这样。
2017
鸡年春晚舞台的穹顶上,设计了一圈吊环。
整个舞台的灵感都是祥云,所以舞台上有各种圆的、弯的“脸”。
今年的技术突破是用子弹时间等一些创意来呈现舞蹈瞬间。(没错,就像《舞蹈风暴》这部剧一样)
2018
狗年春晚的美女叫“中国人”。但实际上,只有一两个地方表现出“中”的元素。
这个舞蹈的美主要是一个空心的盒子形状,在舞台外面加了一个悬浮的装置。
2019
当地面设计达到饱和的时候,春晚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舞台设计的天花板上。
是的,十年前是另一种想法。
猪年春晚的顶层设计也加入了LED栏目。天花板的形状也会更加灵活。
但虚拟效果还是作为舞美的延伸集中在观众中,也就是说虚拟效果多用于衬托舞台效果,并没有融入表演内容。
2020
天花板的创意进一步升级,从原来的立体立柱变成了平面屏幕。
当刘欢表演《流浪地球》时,舞台实现了“天地融合”。
他们说,这是裸眼3D。其实就是真实的场景。地屏升到最高,顶屏挂到最低,光影交融,人在其中。即使没有那些AR虚拟场景,也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实现,让观众看到。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春晚整体设计的核心成员并没有太大变化。他们一直在尝试制作不同的主题。
同样不变的还有央视春晚的演播室。很多人在现场走进这个央视一号演播厅,都会觉得比电视上呈现的小很多。
即使新址即将开播十年,央视也无意更换春晚的演播室。原因是什么?
也许语言项目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的表演需要特殊的氛围,舞台不能太大,离观众的距离不能太远。这就是春晚30多年来依然坚守1号厅的奥秘!
看了这么多,你觉得哪一年的舞蹈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