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老哈尔滨的建筑保护

摘要:如果城市是一本书,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建筑积淀了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城市的建设受到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和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大大小小的城市遍布全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也包含了中国城市建设的兴衰。西北的楼兰古城和东北的渤海古城,因战乱或自然环境恶化,已是千年以上的废墟。即便如此,它依然散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江南青瓦白墙的苏州城与北方灿烂的北京城相隔千里,浓厚的中华文化将他们血脉相连。

一、“东方莫斯科”在中国的兴起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古典外国建筑”。有些“洋建筑”还刻意使用中国的建筑语言。无论你怎么打扮,“洋楼”永远不会占据中国城市的主要形象。

中国领土上第一座由“古典建筑”建造的城市是哈尔滨,建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时间是1898。19年底,中国处于清朝封建王朝的末期。内乱外患,清朝已经无力应对俄国对东北边境的入侵。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俄国夺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和管理中东铁路的特权。哈尔滨,松花江南岸的一个小渔村,地处滨州、隋斌和哈大铁路的交汇处,使哈尔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俄国管理中东铁路的活动中心。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大批来自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涌向中国东北这片乐土。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万计的移民,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处女地,利用中国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经济实力,建设了大型工程。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欧洲古典建筑为基础,汇集了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商店、教堂、住宅等纯粹的欧洲古典建筑,构成了哈尔滨的主体形象。

把哈尔滨的规划建设得和莫斯科一样美,是俄罗斯出于政治目的安抚大批俄罗斯军人和移民乡愁的手段。1899哈尔滨建造的木结构教堂,是从莫斯科圣尼古拉教堂的同一设计图上重复建造的。“东方莫斯科”是俄罗斯建设哈尔滨的城市形象目标。

法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俄罗斯崇尚法国文化。“东方巴黎”是俄罗斯建设哈尔滨的文化标准。哈尔滨建筑文化是高起点、高品位诞生的。哈尔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莫斯科”、“东方巴黎”,在远东地区的地位仅次于上海。

一百多年来,欧洲古典建筑、音乐、芭蕾、啤酒等欧洲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了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与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称之为“老哈尔滨建筑”。

二、老哈尔滨建筑的特点老哈尔滨建筑其实并不老,只有百年历史。

它们是地道的欧洲古典建筑,纯正的西方建筑文化,与古典雕塑一样的建筑形式,汇集了设计、建造、材料都很精美的经典建筑作品。真、纯、实、美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城市规划、单体建筑、建筑装饰的各个方面。

哈尔滨早期的城市规划,利用的是原始的自然地貌。它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这一古老而现代的设计原则,成为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共通之处。以松花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岸。河的北岸是大面积的湿地,自然风光宜人,适合度假和私人别墅,也就是现在的太阳岛景区。江南岸是丘陵地带,适合主城区建设。

以铁路为中心,分为铁路内外,即道里区和道外区。道里区自然环境良好,被俄罗斯等外国移民建设成繁华的商住区。中央大街是道里区的商业中心。地理条件差的道外区被中国人开发成了一个居住区。道外区的建筑虽然极力模仿“洋建筑”,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混血的面貌。

这座城市,也就是现在的南岗区,是俄国作为一个行政区而建的。典型建筑有1899建成的圣尼古拉教学教堂、哈尔滨火车站、1903中东铁路局办公楼等。

哈尔滨老建筑布局集中紧凑,墙体宽大封闭,进深大,走廊宽,楼层高,建筑色彩鲜明,以暖色为主,适应了寒冷地区居住环境的冷暖功能要求。

大兴安岭是红松等寒地林木的故乡。红松是一种极好的建筑材料。老哈尔滨的建筑利用了丰富的房地产资源,既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又体现了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哈尔滨包容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建筑文化,形成了和谐、统一、多样的城市整体形象。用雕塑、绘画、雕刻、铁艺等造型艺术来塑造单体建筑的形象,使建筑极具观赏性。内部装修采用木地板、高墙裙、石膏花、吊灯、壁炉等方法,既营造了建筑内外的整体感,又满足了寒冷地区人们长期室内活动的需求。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工具传入哈尔滨,并延续至今。精湛的施工技艺令人惊叹。"所有造型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整的建筑."这种讨论也在老哈尔滨建筑中得到证实。

第三,老哈尔滨建筑正在消失。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促使老哈尔滨建筑消失。

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过激是老哈尔滨建筑经典作品被毁的根本原因。20世纪40年代日伪的人为破坏、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60年代的文化运动和70年代无序的城市建设,导致哈尔滨一批早期标志性建筑被彻底摧毁,如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和圣尼古拉教堂。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和全国一样,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冠以“国际风格”、“标准化”、“后现代主义”等美名的趋同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数量、体量、贵料都占据了城市的主导地位。还有一些没有文化内涵的假古董,粗制滥造的仿欧洲古典建筑,公然占据城市主要路段。幸存下来的苍桑历史悠久的老哈尔滨建筑被困在一个密闭的角落里。城市固有的整体形象正在消失,老哈尔滨建筑的文化品位正在丧失。

决策者、投资者和建筑师正处于城市建筑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十字路口。

四。可持续发展与建筑保护1998年盛夏,哈尔滨水位达到历史最高纪录120.89米。

2000年同期水位降至有水文记录的最低点,为111.36米。松花江用洪水和干旱两个极端惩罚了哈尔滨。自然环境的恶化提醒人们重新思考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

1999 65438+2月,哈尔滨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专家委员会否决了哈尔滨帝江公园提高3米高度的防洪方案。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文化的保护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对立的措施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获国务院通过,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1999年6月制定的《北京宪章》对建筑进行了广义的论述,是20世纪人类住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建设人工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已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行动。

城市代表着自己的特色和珍贵的信息。城市的历史积淀在各个时期的建筑中,浓缩在典型的建筑作品中。建筑文化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形、色、声、饰上,还可以通过各个层面追溯前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经典建筑作品的社会作用在于,以无言的题词和无声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连接着人们的感情,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

哈尔滨建筑是外来民族文化在中国的展示,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和时空的变化。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

动词 (verb的缩写)城市形象工程哈尔滨城市形象工程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行为。

随着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哈尔滨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是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百年商业街又闪亮了。中央大街是中国唯一一条欧式古典建筑的商业街,尤其是整条街都是用柱状花岗岩铺成,更能展现18世纪欧洲老街的魅力。65438至0997,市政府对中央大街进行综合整治,改建成步行街。原则是:还原建筑原貌,注重街区整体形象,强调对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感受。对于室内空间,我们将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备设施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现代购物环境。同时还有奋斗路、靖宇街等街区。

圣索菲亚教堂抹去了岁月的尘埃。圣索菲亚大教堂,成立于1907,是远东两大东正教教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苍桑破败不堪,四周高楼林立,一座经典建筑尘封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996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全国重点保护建筑。从65438年到0997年,哈尔滨市政府对圣索菲亚教堂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恢复和重建。原则是修缮加固建筑主体结构,修复旧貌如初,拆除周边建筑。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开放,室外是建筑艺术广场。圣阿列克谢夫教堂和其他建筑的环境改造始于2000年7月。

一元街1号揭开神秘面纱。一元街1号,现称革命领袖纪念馆,是建于1909年的俄国私人住宅。尽管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精美的室内装饰依然光彩如故。无论是政治家欣赏它的奢华,还是建筑师研究它的文化。足以证明它不愧为欧洲古典建筑传入中国的经典之作。意大利建筑师进行整体规划,同步设计,构成了园林建筑与室内的完美结合。严格的选材,精准的施工,使用后的精心维护,保证了经典作品的存在。1996怡园街1号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建筑。维修后的怡园街1号,展现了昔日雍容华贵的风采。

城市在扩张,建筑物的数量也在飙升。哈尔滨的老建筑所剩无几。在众多国际高楼中,它依然是人们视野中的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建筑将显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