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大财团的形成和发展
日本财团的核心企业综合商社在这场“商权”争夺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综合商社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信息、物流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实质上已经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的经济总参谋部。在日本企业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综合商社必然是第一个进入某个市场的。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打通地方“商路”,进而控制“商权”,为制造企业进入开路。
以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三井物产的投资总额已达约4亿美元,参与投资的企业有65,438+052家,但其在中国的业务量仅占其全球业务量的8%左右。对于三井物产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说,4亿美元的投资显然不是很大。而像三井物产这样的大型商社,其实就是投资放大器,直接投资4亿美元至少可以带动40亿美元的投资。三井物产有自己独特的投资模式,世界上很少有自己100%投资的项目。大多数项目都是由其成员公司投资的。
三井物产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但集团内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业。丰田、东芝等日本跨国公司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三井甚至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宝钢等日本以外的大公司视为自己的成员单位。在欧美的投资,往往是通过直接投资获取利润,或者通过资本培育。三井物产对企业的投资与欧美金融机构完全不同。三井物产的投资很少控制,经常与其成员企业一起投资。三井物产更注重与企业建立业务伙伴关系,投资往往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对于三井物产的投资来说,利润是其次,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投资回报也是长期的或间接的。
综合贸易公司作为生产企业的引导者和行业的组织者,几乎可以做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用三井物产中国副总代表林炜的话说,“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违反法律的毒品、武器和弹药,但只要有机会,我们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旦“商业权”被财团掌握,相关制造企业蜂拥而至占领市场。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车、电器、电器、半导体等日本产品能迅速占领欧美市场。
因此,控制“商权”是日本财团控制日本经济的重要砝码。制造的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成本,二是原材料成本。正是利用财团掌握的“商业权”,日本企业将大量资产和产能转移到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日本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企业和主办银行在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主办银行和相关财团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欧美企业通过股市融资不同。所以日本经济(金融危机前)的命脉在于各大财团的主办银行。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日本金融业在财务省“护航舰队”(各大金融机构和法人企业相互持股以稳定股价)的保护下,一直顺风顺水,主办银行因其稳定、安全、高效而成为信誉卓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银行,银行破产几乎是神话。然而,随着日本对外投资的加剧和西方国家对日元汇率的操纵,“护航舰队”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弱点。
从1997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才是真正动摇日本根基的“大危机”。但日本企业毕竟实力雄厚,通过财团内部的相互支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经济慢慢走出了低谷。为了清理坏账,日本政府通过了《金融再生法》,政府向银行系统注资,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破产银行进行国有化,保护银行储户的利益。这种软硬兼施的措施和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状况,为银行业的复苏创造前提条件。此外,日本银行业加速合并或结盟,现已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瑞辉金融集团。
虽然结成联盟不能减少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可以通过精简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合并业务、调整经营策略等方式获得成本效益,从而增加银行整体规模,增强银行承担坏账的能力。重组后,银行集团将加速从“稳定持股”向流动持股转变,同时也将从“保护性”协调竞争向“开放性”竞争转变。
21世纪,日本经济得以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特殊需要”。日本在全球跨国经营活动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表面上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资本,实际上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渗透和控制。随着联合体中大型制造业成员营业额和利润的增加,主办银行的贷款和坏账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日本无疑巩固了多年来世界头号债权国的地位。随着其海外资产的不断增长,正在向金融帝国的目标迈进。
在日本大财团体制的支持下,日本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在过去几年所谓的经济低迷时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扩张。特别是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逐渐消化IT技术和数字技术,并应用到自己的优势制造业,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刺激了日本制造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确立了他们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日本制造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下,通过跨国产业分工牢牢掌控了核心技术,同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家电和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
日本改变了过去锋芒毕露的竞争态势,正在悄无声息地追赶美国的信息技术,确立了从“科技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变。与此同时,日本正在谨慎有序地调整新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各财团主办的银行合并和综合商社转型,不断加强对全球资源和物流的控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对萧条后,日本经济在2003年显示出新的活力,并呈现出再次上升的势头。
日本独特的“儒家资本主义”主张创造价值,而不是“金融资本主义”以掠夺的方式赚钱。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无疑是在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金融工具不能代替实物,发达的金融业和萧条的制造业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如果一个国家更注重从金融中获取利润,而忽略了通过制造业创造价值,那么这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相当不稳固的。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陷入真正的低迷。2001年4月小泉内阁上台后,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银行坏账问题恶化,日经指数一路暴跌,甚至在2003年4月28日跌至7067.88的低点。但从2003年开始的4年间,日本经济由调整期转为上升期。到去年年底,日本的经济复苏已经持续了四年零10个月。
日本各大企业抓住美国和亚洲经济强劲增长的机遇,实现了业务销售和利润的“大丰收”。比如丰田汽车、松下电器、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佳能、任天堂等企业再次刷新纪录。汇总日本主要上市公司新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4-9月)财务报表,显示制造业平均销售额增长10.3%,净利润增长27.2%。非制造业平均营业额和净利润也分别增长10.3%和23.2%。其中,丰田汽车公司、三菱公司和三井物产公司位列利润榜前三。需要强调的是,这三家企业都是传统的联合体企业,其中两家是联合体的核心综合贸易公司。
作为日本财团的核心,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商事五大综合商社2005年净利润总额为9300亿日元,较2004年大幅增长83%,与日本四大钢铁企业9230亿日元的利润总额并驾齐驱。利润大幅上升。一方面,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五大贸易公司通过积极参与海外能源项目收获颇丰。比如三菱商事在澳大利亚的煤炭项目盈利6543.8亿日元,住友商事参与北海油田开发,使其年盈利达到6543.8亿日元。另一方面,机械设备和房地产在2005年也越来越好。
在强大的能源供应压力下,日本财团旗下的各大公司纷纷大举投资节能技术,转向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石油危机成为日本在节能方面取得全球领先地位的催化剂,使许多行业受益。石油危机也促使日本进行创新,并在汽车制造和消费电子产品制造等先进技术产业中站稳脚跟。因此,在电视机的生产中,降低能耗的愿望促使日本制造商更早地从真空管转向晶体管,这也带来了许多其他好处,如产品可靠性、多功能性和易于生产。
金融危机后,日本加快处理坏账,加大了对金融业的改革和重组力度,银行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2005财年中期日本六大金融机构的税后净利润估计达到1.4万亿日元,为历史同期最高。东京股市日经平均价格指数也在2006年6月突破了14000点的重要关口。
毋庸置疑,日本战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经历了“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心路历程。21世纪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