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火炮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火炮是一种大口径、大重量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由枪管、火药室、枪尾等部分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子弹、铅子弹、铁子弹、炸药子弹等。,而且大部分都配有特殊的枪架或者枪械。从元代开始,古火炮开始成为我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进攻和防御城市要塞,也用于野战和水上作战。

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的时间不晚于元朝,到明朝初年已经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元末明初使用火炮的记载在《元史》、《明史》等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元明洪武时期制造的火炮也收藏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

自16的1920年代以来,中国火炮仍在发展。嘉靖年间制作的虎蹲炮长1 ' 9”(约0.6米),重36公斤(约21.5公斤)。它配有铁爪和铁脱扣器。发射前可以用大钉子固定在地上,看起来像老虎蹲伏。这种枪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剧烈的缺点。

这一时期,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以法国机矛和红夷火炮影响最大。佛朗哥的矛在郑德末年(约公元1521年)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个母矛和几个子矛。母矛管细长,口径小。矛铸有瞄准器和瞄准用的门。矛的后面有一个“巨大的肚子”,肚子上有长长的孔,用来装矛。子矛类似于小矛,通常有5 ~ 9枚,战时可以预装,轮流发射,提高火炮射速。嘉靖初年,中国开始批量仿制法国机矛,造型繁多。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明末中国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军事训练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配有256名法国人,辎重营配有160名法国人。天启六年,袁崇焕带着红炮坚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后期游牧民族,死伤数百人。已故的努尔哈赤统帅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不久就去世了。

清朝初期,清政府为满足统一全国和平息三藩叛乱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有三种主要类型:

1.红枪会(也就是红伊枪)在中俄jaxa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副副枪的类型与法郎机类似,如“副副枪”、“奇枪”。

3.大口径短管炮,如“田冲炮”、“威远将军炮”。

康熙更重视火炮。据清代文献通考,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青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到了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了火器营,专做枪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还规定各省绿营每千人配枪十支,火炮成为清军的重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各地军民为了抵抗殖民主义侵略,建造了一些重炮,当时的抗英炮还保存在广东虎门和江苏镇江。从65438+20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采购西方现代火炮,同时建立一些现代军事工业制造现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现代火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