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星的历史传说

文昌帝本名张亚子,唐朝时生于岳郡(今四川省凉山州岳西县),后迁居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由于他对道教的笃信,死后人们对他的品德推崇备至,于是在七曲山建了一座庙,取名“清虚观”,并在碑上刻“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们供奉。唐玄宗和玄宗逃往四川时,就利用这种信仰让梓潼神做了左丞相和吉顺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定名为“福元华凯文昌路斯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皇帝”或简称“文昌皇帝”。历代在这个称谓中都出现了文昌二字,与文昌星信仰结合在一起。自此,子帝成为文章和知识之神,负责文昌府的事务。由于唐代皇帝的强烈推崇,梓潼从一个地方神变成了国家神,并逐渐与文昌神融合。

宋元道士见此信仰可为用,遂称文昌为文昌帝,尊其为生死之神。古代文人入科举是一种方式,所以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文昌宫。明朝以后,每个学校都要供奉一些建筑给文昌皇帝。清朝时,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生日,朝廷派人到北京文昌庙祭拜。文昌虽为道教之神,却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南宋时,一个道士假借文昌帝之名,写了的《涉阴篇》,这是一本以文昌帝之名劝世行善积德的书。这本书在过去很受欢迎,影响很大。它与《太上感应》和关羽的《真镜》是劝善书中的三部。

掌管考试命运,主宰士人名利的文昌帝,比孔子更受士人欢迎。同时他也是刻字、书店、文具店、评书、抄纸之神,所以书商会过去叫“文昌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