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鄙视楼上的,完全抄一堆,不管对不对都贴上去,骗人!

转两篇研究学者的论文给楼主参考!

厦门名称考辨

龚洁

关于“厦门”这个名字,我在65438到0959在市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就有过接触,但没有得到详细情况。我从65438到0983年去建馆以后,看了很多史料,请教了很多文史工作者、学者、教授,也请教了泉州的陈同志。董祀同志当时认为,“这个岛上可能有一个叫厦门的小村庄。

1986或者1987,根据我掌握的信息,写成& gt文章投给了《厦门时报》的副刊,由于副刊编辑易主,没有发表。马上介绍给工程机械厂的工厂发表,但是错别字太多,不好讨论。所以我写给& gt主编杨毅同志,感谢他的厚爱,发表在& gt1989第4期。兹附上我的文章和陈同志的文章,以供研究。

附件1:

厦门分析

一个半世纪前,沿海城市厦门向西方世界,尤其是东南亚敞开了大门。现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它的历史和发展前景也成为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但关于厦门的起源,众说纷纭。在这里,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在的350多年,我先对各派的分析和做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1)

从可见的史料和书籍论证来看,关于厦门的说法大概有四种:

1,村名论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西南有同安郡、厦门、瓯社、景山、二十二都四村;岳杜东、岳夏薇、岳刘娇,二十三都;岳井上,岳龙渊,二十四都,皆由中转左。”卷前的同安县地图也标有“厦门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记载:二十三都”其他为联坂、濠藻、五仓。厦门、中佐所、石浦、埭头、吕厝等乡镇”。根据上面的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嘉禾岛西南海岸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船只停泊和人们出入的门户。明初,厦门被统称为全岛。

2、设防理论

万历《泉州府志》、道光《厦门志》均有记载:“厦门城位于嘉禾岛,明洪武二十七年周德兴、夏侯、江所建”,“永宁卫左千余户驻防”。这是历史学家一直沿用的惯用说法,即周德兴建了“厦门城”,今天的厦门就在那里。这种说法散见于许多史料和书籍中。

3.说上下

1980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的《厦门地名录》中说:厦门位于九龙江出口外,相对来说是下海口,俗称“厦门”,“厦门”似乎是“厦门”的谐音雅。

4.门户理论

乾隆《江禄志》的作者薛其凤和当年居住在厦门岛的乾隆阿益友举人在《江禄志概论》中说:“南海岛的鹭岛,以此为泉之门户,故称之为门”。也有人说“鹭岛四面环海,是张泉的咽喉,是台湾与彭州的门户”。《道光厦门志》作者、福建省兴泉永海坊警备督察周凯在序中说:“厦门在漳州之交,是东南门户,闽十省之保,沿海之要区。”到了80年代,厦门已经从“春天的门户”、“台湾与彭州的门户”、“东南的门户”上升为“祖国的门户”(见《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

(2)

以上四种说法各有依据,但哪一种更准确、更科学呢?我觉得“村名论”比较可信。中国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命运法则,就是经常以所在地命名,比如“湖里工业区”、“后都朱岗”。“厦门”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嘉禾岛上有一个小村庄“厦门”,旁边建有城墙,所以得名“厦门”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夏门”终于取代了“李家赫”和“中左所”的名字,名扬海内外。

至于哪个小村庄叫“厦门”?因其与嘉禾岛西南海滨的关系,按照古代同安李杜的排列顺序,东为上,西为下,厦村在西南,古为“下”;根据字的注释,“夏”是门,大屋也叫。“夏”“夏”“夏”是谐音,相互混杂,最后合称为“厦门”。“村名论”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提供了“厦门城”建在厦门村的史料,因而得名。

在其他三种学说中,建城说不无道理,因为是“厦门市”将全岛统称为“厦门”。但为什么这座城市被命名为“厦门”是失踪。

至于“上下论”,其理由难免牵强。因为厦门一直是重要的军港、海港、商港,所以被称为“门户”,历史悠久,从今天来看,更具当代性!

福建本土,4号,8月30日,1989。

附件2:

关于厦门的名字

厦门宋代叫嘉禾屿,宋代泉州同安县绥德乡叫嘉禾邑。宋王祥《地中纪声》说:“嘉禾峪在同安县海中,延绵百余里,居民千余人。”元代改都,明清嘉禾岛属同安县二十一至二十四都。

明初,因海防需要,夹河岛设置了千户人家。万历《泉州府志》说:“城筑于同安嘉禾岛,洪武二十七年(1394),夏侯周德兴。”所以嘉禾岛叫中佐所,用军事机构的名称代替地名。因此,在明代以前的官方文献中,厦门并未被统称为嘉禾羽泉。清代以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左所名义废弃该废弃地。乾隆室及《大清统志》载:“嘉禾岛在同安县西南60里海,惯产嘉禾,故名。一个是鲁豫,一个是厦门。”把当时厦门的各种名字描述的很完整。

厦门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如何取代嘉禾、中佐的名字而统称全岛的?好像说不清。茶厦门有五个名字:嘉禾、中佐所、思明、鲁豫、厦门。思明郑成功因金沙岛反清时期不被清政府承认而得名。本文不讨论。明代厦门的地名是嘉禾屿和中佐。明末明初,是嘉禾岛。在中央左院和厦门三院合用期间,故宫的档案中现在有一部戏,名为《告郑民政》,是福建巡抚李鲁泰于康熙元年(1622)五月二十日所作。这本书里有“当晚有一百多艘船从中央左路来使其进入厦门以防有船……”,这是厦门的名字出现在清朝官方文件中的一个例子。康熙统一台湾省后,官方命名厦门为全岛。

写在明万历(1612)壬子所写的《泉州志》中,有如下记载:(1)序第六页,同安郡图标有“厦门所”。(2)卷十一第二页,吴曰:“洪武初,全州卫由郡所建,旁列五座。水坳城仍为宁围,小斗城为崇武,厦门城为中左。”(3)同卷第十三页载:“同安县四村,西南有厦门、瓯社、京山、二十二都;岳杜东、岳夏薇、岳刘娇,二十三都;岳井上,岳龙渊,二十四都,皆由中转左。”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朝初年,嘉禾岛上就有许多小地名,厦门和杜东就是其中之一。洪武建中左所位于厦门附近。所以说“厦门市是中左办事处”,但中左办事处不等于厦门。万历《泉州府志》记载,中央左辖十四村,厦门是其中之一。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了同安二十三都五记,基址为联坂、浩藻、五仓、厦门、中佐所、石浦、埭头、吕厝。厦门和中左所并列证明不是同一个地方。如果说有14个村是千户管辖的,那么厦门寨者和千户就不一样了。

我觉得厦门是明朝以前嘉禾岛西南沿海的一个乡镇名。明初,因为附近设市,厦门的自然名和从中左获得的行政名逐渐混杂。清初,左左的名称被废除,厦门的名称被嘉禾岛的统一名称所取代。这就是一个小的自然村名演变成大的行政区名的过程。厦门村嘉禾岛的西南面好像是船只进出的地方,是嘉禾岛下面的门户。如果把嘉禾岛作为一个整体建筑来看,村落就是建筑的入口,那么“夏”门或“夏”门的雅致,会让地名的含义非常清晰。总之,厦门村是嘉禾岛的海上门户。一般来说,历代同安县的都城从东开始排列,东为上,西为下,北为上,南为下。嘉禾里本身也是东北梧桐渡的第二十二都,厦门是西南的第二十三都,“厦门”显然是“隔壁”。

(见陈·《兴元笔耕录》第一册第311—312页。作者是泉州市文化管理协会理事、泉州市历史学会会长。于1994年7月去世,享年71。)

(作者是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