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南诏、大理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有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不把它们写进24史?
南诏未被写入二十四史的主要原因如下
历史就是正史,史书没有皇帝的批准是不能编入正史的。可见元朝统治者在编撰史书时,并没有把南诏、大理史作为正史。
从下面的史家列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史书通常是由下一个朝代来编撰的,当代的朝代很少自己写历史。
所以得出结论,上一个朝代能否被认定为正史,掌握在下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手中。
一般正史确定后,后人不会改变其地位。
这说明南诏的历史并没有被后来的统治者承认为正史(至于为什么不被承认,想想吧。南诏被大理国取代,大理国是被元朝轻易消灭的小国之一。有比它更繁荣和强大的国家。元朝有必要给所有人编历史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南诏和大理的历史就放在一边了)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
史记(汉·司马迁)
韩曙(韩)
后汉书(南宋叶凡)
三国志(陈进守)
《晋书》(唐·方等。)
宋书(南沈良曰)
《南齐书》(南梁潇梓县)
梁书(唐·姚思廉)
陈数(唐·姚思廉)
舒威(北齐卫守)
北齐书(唐·李白药)
周树(唐令狐德芬等。)
隋书(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方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来的邵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齐)
旧五代史(宋雪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等。)
辽史(元等。)
金时(元等。)
元史(廉等。)
明史(张清于婷等。).
“正史”之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天下有著述,皆有意为正史。”清朝乾隆皇帝审定《二十四史》,“正史”一词专指《二十四史》。根据《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课“凡未受陈审判者,则知其不乱。”以尊、义、经盖正史,不挂政令,不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编入正史。
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000万字。其叙事时间长达四千多年,从第一部史记到传说中的黄帝,再到最后一部明史到17年(公元1644年)的明崇祯,以统一的传记体书写。二十四史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朝代所撰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被历代视为正统史书,故又称“正史”。它始于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3213卷,约4000万字,以传记和传记相结合的统一传记体式写成。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收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大部分地方并未收录《新元史》,而是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部书都纳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三国时期,社会一直称之为“三史”。“三史”通常指东汉刘真写的《史记》、《汉书》、《东观汉纪》。《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东汉史》,被列为“三史”之一。《三史》、《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是记载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朝代的史书的统称。后来出现了《十三朝史》。《十三朝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明史》出版,加上以前的历史,总名《二十二史》。后加《旧唐书》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编纂的《旧五代史》也被纳入正史,由乾隆皇帝决定,合称为《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于武英殿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大型集。
1920年,柯少文撰写《新元史》。民国十年(1921),徐世昌总统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收录新元史,反而把清史草案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说,如果两部书都纳入正史,就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