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的历史文化是如何体现的?

拥有27000多人口的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市、泸西市,保山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分布。龙川县的湖沙地区和梁河县的涩谷岛是最集中的地区。昌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昌方言分为两种方言:胡萨语和普通话。大多数阿昌族人会说汉语和傣语。拉萨的阿昌族也会说缅甸语和景颇语。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说五六种语言。

历史

常又叫阿甘,阿甘,常。因为生活区域不同,有人自称“门萨山”、“林萨”、“汉萨”。世世代代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大约在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他们逐渐在现在居住的地方定居下来。从驻守边疆的汉军那里,昌人学会了耕种稻田和制作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初步发展了商品经济。唐代阿昌地区隶属南诏和大理政权。明清时期已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表现良好

昌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好客有劝人吃饭的习惯。劝人吃饭时,不管饱不饱,都要伸手把碗放在一起。但是,劝人吃饭通常是象征性的。这才是劝人告白,甚至唱民谣迎客的真正原因。在敬酒倒茶的情况下,不管客人喜不喜欢,都不要粗暴地接受,严禁接受酒或茶。牵手或起立敬礼被认为是尊重。

节日

昌人过去信仰大乘佛教。梁河和鲁西的阿昌族主要信仰鬼神和祖先崇拜。主要的宗教节日有金娃节、楚瓦节、慕白节和泼水节。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这个国家特有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蜗牛节,浇花节,春节。其中火把节和睡螺节规模更大,活动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