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起源的?是圣人传下来的吗?

“金元四大家”将中医体系分为刘、、、、朱震亨四大流派。

刘(公元1100-1200),字忠信,河间人,世称刘河间。北宋末至金章宗期间,他因母亲生病而愤然学医。他从《内经》19的病机解释,绝大部分疾病都是由火葬引起的,所以被称为火热派的代表,他的药深受欢迎。他一生著述甚多,如《河间六书》。

张从正(公元1156-1228),本名何姿,号戴仁。随州考城人。刘和坚是私塾学者,但治病主要靠攻邪。他对发汗、呕吐、下法三法有独到的见解,成为下法派的代表人物。其传世名著《儒林外史》等,因善治急证,被推崇为四大家之首。

高力(公元1180-1251),字董源,河北镇定人。师从《医源》作者、易水学派创始人张·。重视脏腑功能的调节,以脾胃为中心,成为脾土学派的创始人。有“脾胃学说”传世。

朱震亨(公元1281-1358)被封为严修。一个义乌人,云州人,面前有一条小溪叫丹溪。所以世人尊他为丹溪先生。学术观点是“阳常盈,阴常不足”,善用滋阴之法,被后人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他传世的代表作有《格致玉论》、《丹Xi新法》等。

中医起源于圣人

传统上,中国医学知识是从伏羲、神农、黄帝等古代圣贤那里流传下来的。《淮南子》、《通鉴外传》提出,圣人出,才能“大夫兴”,“大夫立”;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是“三圣(伏羲、神农、黄帝)道”。

因此,早期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都会被命名为古圣。这样的传说也很多,比如伏羲画卦,引出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始得中医药理知识;黄帝与石天岐伯的问答始于《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