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名字的由来
秦朝时,先设修县,与吴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隶属太原郡,并州刺史部。平洲邑改名为平洲郡,隶属西河郡。辛莽改地界为美,东汉改称地界。平洲郡被废弃了。
三国时期,介休属西河县,并州县,吴县属太原县。
西晋时,介休改为介休,属西河国,吴县属太原国。西晋永兴元年(304),介休城被刘攻破。此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的领土归属发生变化,县市时有设立。
北魏太和八年(484),恢复介休郡,属土井镇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复置吴县,属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西和县被六镇起义军攻克,介休县也被平阳县华侨攻克。北魏永安年间(528 ~ 529年),介休县为侨县界(今河南省卫辉市),隶属泗州五市。
东魏田萍年间(534 ~ 537),孝景帝从朔州派兵驻守介休镇,立为南朔州,但为首领,不领郡县。县内华侨定居丁洋县平昌县,在介休生活了30多年。北齐天宝年间(550年)后,吴县被废。北周郑玄元年(578),建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介休县改为平昌县,隶属介休郡。
隋开帝初年,介休县废,平昌县属西河县。开帝十年(590),灵石县位于县城西南。开十八年(598),平昌县改名介休县,隶属西河县。隋以宁元年(618),迁都介休县,属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介休县改名为介州,县属介州。唐贞观元年(627),解州废,郡属汾州,河东道。唐天宝元年(742),属西和县。唐甘源元年(758),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属河东道汾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北宋元佑元年(1086),恢复孝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