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前端工程师
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个问题之后要提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习惯、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材料的选择。做工程师,确实有很多素质是先天决定的,学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只是一些辅助措施。有个人曾经问过我一个关于感性负载的问题。其实我很清楚,他连最基本的物理概念都不懂。首先,对电感的理解是无法用文字和数学公式来解释的。所以物理数学基础对工程师的要求很高。这里说的物理和数学,指的是一种基本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文字和公式。我可以推断这个人不适合做工程师。其实他所有的疑问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抬头看日光灯的启动,或者看到电源插头放电瞬间。但是说每一刻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他会觉得自己有理。
每个人的思维侧重点和关注点都不一样。很多人从小就会关注自然科学,这些孩子很多都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10岁的小学生看到一栋楼,他会马上考虑这栋楼是怎么建的,塔吊是怎么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这么高的楼外墙玻璃是怎么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觉得工程师真的很伟大,会想到一些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做工程师,一个更适合做作家。所以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这个职业中是发挥不出来的,但是国内教条式的教育又不能让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很多看法,也能博览群书,但他只是学了电子学。这不是浪费人才吗?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在工作中,在拿起书的时候。很多同学学习很努力,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无法入门。当他们拿起一本书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尽力去解决,但是当他们放下书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提问,不再独立思考。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书本、论文、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式的,就像一条生产线,给每一个经过的学生打上学历的印记。所有的创造力和个人特长都被抹杀,再加上长期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教育资源,只好扩招——扫盲。应届毕业生就业,就是大学教育尴尬的最好例证。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非常缺工程师!不足以让很多公司开始叫嚣。工程师的短缺与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是矛盾的。所以不要以为学习成绩高就能成为好工程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思考不够深入,不能独立思考。一个公式可以当着你的面做吗,如果可以检验的话可以吗?自然科学就像一个花园,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写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像一篇文章中的单词和句子。只是玩文字游戏或者单纯的背诵有什么意义?请扪心自问,你对这个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着眼睛能想象这个花园吗?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大四设计生,你物理学得怎么样?他回答说我很好,但补充说我只是忘记了公式。工作中,他看到我的作文能写很多方程,很惊讶地说我的记性真好。我说我根本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记不清是哪些人用什么词描述的花园,我还是能描述的很清楚。这就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很多学电子的同学都说模拟技术难学。我跟他们说,学好模拟技术不是学模拟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是模拟。所以你最根本的自然科学观和世界观直接决定了模拟的水平,也就是物理的水平。我的看法是:不要以为用模拟书学习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定要提高对事物和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驾驭模拟的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深思是一种习惯。有些人总是喜欢停下来,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我可以想得更远。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应该培养深层的思维习惯。有的同学看到一道物理题,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做对了就好。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甚至有没有受到考点的启发?很多高中生喜欢做大量的练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只是在做题,没有多加关注。所以工程师要重视概念思维,然后深入研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工程师要重视实践,无论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实验。电子学本身就是指导工程实践的。所以不要说空洞的理论。现在很多研究所都面临这个问题,而且总是讲一些空洞的理论,甚至是尚未达成一致的错误理论。实践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甚至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只有提高了这种认识,才能创造和应用有价值的理论。我们不应该玩弄理论,但我们应该重视它们。理论是思想,是理解,不是公式和文字。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理论。因为你是电子工程师,不是电子发烧友。工程师应该从整体到细节全面掌控你的项目。人在做事时难免会犯错误,工程师应该尽量减少这种错误。因此,全面的理论和对工程对象的理解是必要的。一些电子发烧友出身的工程师往往会忽略理论,认为做东西就可以了。当然要造东西,但最终还是要掌握前沿技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像电子发烧友一样拿别人的图纸做东西是不可能的。IT技术发展很快,理论也发展很快。我们必须接受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工程师必须有全面而坚实的理论作为后盾。学习信息技术就像盖大楼。我们可以很快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我们可以建造一座相对高大的建筑,但没有全面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建造摩天大楼的。
而且,理论体系必须完整。IT技术本身就是跨学科产生的,它已经涉及了太多的东西。所以需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这个行业的知识。硬件制造商往往忽视软件。现在离开软件的硬件和离开硬件的软件在哪里?一个工程师不仅应该了解本。
专业知识,还要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也是工程师培养自己学习方法的必修课。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从学校学一点点知识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的,90%的知识必须靠自己去学。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会自学。我拿了一本书看了一会儿。如果没看懂,我就咬咬牙看完了。最后我还是在一旁。其实自学是很讲究技巧和方法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我通常把知识分成几类:
1.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化和专业基础。
2.热门技术——比如大家都在做的水下系统的开发。
3.未来会流行的技术——比如生物DSP技术——就是你对未来的预测。
4.我要用的技术是你项目中急需的。
5.其他学科的重要进展——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我通常会平均分配时间,不会忽略任何进展。只有这样,知识体系才能不断更新和扩展。这只是能量的宏观分布。当然,具体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但一定要有策略地进行。工程师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逻辑性不仅体现在程序上,也体现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可以参考大脑思维导图的方法。
工程师在工作中应该严谨求实。神舟飞船有多少复杂的系统?如果每一个组件都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最后回归的时候恐怕就没有半分安全了。因此,工程师必须严谨,从整体上对每个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因。工程师不能接受这样的话。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这是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有一次,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给了我一个准备好的超声波前端板,说这个板可以。但是我问他信噪比的时候,他回答我差不多。我知道它很短。让他拿回去不短的时候给我。所以工程师要用指标和实践说话,这几乎不是一个应该出现在工程师嘴里的词。
工程师也要注意积累。一个好的程序员和电路设计师是一个好的收藏家。不仅收集自己的智慧,也收集别人的智慧。IT技术领域有无数大师和天才,他们在现代技术中沉淀了自己的智慧。所以要不断积累好的做法和前人的想法。你身边会有很多人,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你应该把这些作为财富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发挥作用的。另外,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还有前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工程的看法。比如每个人眼中的阻力是不一样的,你要主动去了解专家眼中的阻力是什么。
从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寻找突破口,而不是钻进死胡同。
工程师不应该轻易问别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有些同学经常向老师提问,这也是好事,说明学生热爱学习。但我们不提倡这样。相反,如果我们能自己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会独立猎取信息和知识,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判断。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有老师来解答,但是在工作中谁来解答呢?或者你在做最先进的技术的时候能问谁!所以工程师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做一个思想上懒惰的人。中国的教育往往要求学生拿高分,正确答案是好学生。所以老师讲的答案只要你记住了就OK。老师告诉你的答案能说明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请不要相信这样的分数,至少不能反映你的真实水平。
工程师要有“亮剑”精神。用窦良的话说,古代剑客知道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即使知道自己死了也要亮剑。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他就不是一个剑客。虽然敌强我弱,虽然身陷重围,但也要亮剑。工程师也要敢于挑战对手,战胜自己。不敢做项目还能谈成功吗?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来自自己的自信。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工程师不仅要有个人英雄主义,还要能融入团队。优秀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多么珍贵。我们在崇拜盖茨和乔布斯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他们背后庞大而高效的R&D团队。一戟主动的英雄,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所以团队合作是创造神话的必由之路。
工程师要有发展的眼光,不仅要能在复杂的技术和市场面前游刃有余,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展望。只有比别人想的走得更远,你才能比对手走得更远。当然,这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和勤奋的思维。在如今的IT行业,恐怕更需要勇气去做。要不断关注技术、市场等领域的发展,当这种关注放松了,就会被竞争淘汰。
通过竞争和解决问题来体验生活,R&D和竞争是每个工程师不可避免的现实。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但这就是工程师的生活。我们要轻松的生活在这些问题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和激动。许多工程师抱怨说做R&D太累了。这里的累是一种心理感受,工程师的职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