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盗墓贼不敢盗武则天的干墓?甘岭有什么特别的注意事项吗?

历史上很多帝王的陵墓都被盗过,因为古代君王的陪葬品都很值钱,所以成了大家眼中的灯塔。只要道德障碍能克服,基本都能得到。但很奇怪的是,武则天的陵墓——甘陵从未被盗过。其实有些难以理解。是因为甘岭有什么特殊的防盗技能吗?下面就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个谜题。让我们来看看。

大多数皇帝都有重葬的传统,大量稀世珍宝往往埋在墓中,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盗墓行为。在和平时期,盗掘皇陵只是小家子气的民间行为,一旦被破获,盗墓贼将受到严惩。

但在战争时期,盗掘皇陵行为成为普遍现象,不仅民间盛行,个别官员和军方也有参与,规模相当大。

董卓曾经把东汉的墓葬都挖遍了,被称为盗墓中的“V”。

军人参与盗墓一直是常事。比如辛莽末年的赤眉军首领樊冲,东汉末年的国贼董卓,先后盗掘了两座汉墓,获得了无数珍宝。近代东陵大盗孙殿英发掘乾隆、慈禧墓,收获颇丰。

但军方参与盗墓,毕竟是一件藐视世人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挖掘活动通常都是隐秘的,挖掘时间不会太长,以防外人知道。

在军方参与的大规模盗掘皇陵活动中,有一个“外星人”不仅长期作案,而且敢于在中国登记并公开盗掘成果。真的很自大。这个人就是五代军阀陶文,他曾经盗掘了十七座唐朝的陵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陶文极其疯狂,但他就是不敢挖掘武则天的坟墓。发生了什么事?

唐朝的陶文曾经挖过十七座墓,他非常傲慢。

陶文是唐朝末年京兆华人。年轻时,他成了一名逃犯。后被凤翔人李收为养子,改名,在家乡花垣任镇司令。因跟随李有功,升任耀州刺史(耀州即花垣)。

陶文是典型的“摇摆派”军阀,谁实力强谁就臣服于他,毫无忠诚可言。唐末时期,游走于李和朱温之间,被任命为我京胜军使,改名文昭图。

景胜郡属关中地区管辖,唐代有陵(十八陵)。陶文担任节度使七年,利用职务之便,对唐代帝王陵墓进行了系统、大规模的破坏,* * *盗掘17座,获得稀世珍宝无数。

唐代十八皇陵分布图

然而,身为军人的陶文只对金银珠宝玉石感兴趣,却不了解其他书画作品的价值。所以在盗墓过程中,他经常随意破坏,以至于很多稀世珍宝都毁于一旦,其中就有王羲之的书法巨著《唐太宗昭陵序》,为后人所大憾。

陶文盗掘唐代皇陵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军饷,扩充军队。但随着作案次数和所得财宝的增加,在解决了军饷短缺的困境后,他盗墓的目的变成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好奇心。

在发掘了17座皇陵后,陶文把目标锁定在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墓——乾陵。陶文最后挖了甘陵,因为他听说黄巢试图挖甘陵时,遇到了许多灵异现象,但他没有挖到。陶文不确定。

甘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但甘霖就像一块悬在房梁上的肥肉,总是让陶文这只贪婪的“狐狸”难以割舍。因此,在发掘了另外17座坟墓后,陶文决定开始在甘陵上工作。奇怪的情况可能会再次发生。每当陶文的盗墓队准备破土发掘时,甘岭周围就会电闪雷鸣,场面极其可怕。队伍仓促撤退时,雨水会迅速落下,陵墓周围天气晴朗。

这样的情况连续发生了好几次,仿佛有神灵在守护着甘岭。陶文不明白为什么,但他的心是如此害怕,他最终不得不停下来。

正史和野史都记载,由于干岭出现异常现象,陶文停止了挖掘。其中大文豪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陶在镇七年,唐墓在其境内,悉有发掘,取其所藏珍宝...但甘岭之暴,不可造也。”

甘陵地宫内

宋代另一大文学家程大昌也在《考古汇编》中记载“陶文史差一点发唐陵,独不能近,近闻风雨。”由此可见此事可信度相当高。

虽然离开甘岭是一种“遗憾”,但盗掘十七座唐代墓葬的记录仍使陶文名扬天下,被后来的盗墓者奉为楷模。盗墓者得手后,会把偷来的财宝珍藏起来,害怕外人知道。然而,陶文却反其道而行之,害怕大家不知道他的盗墓行为。为了宣传自己盗墓的“功绩”,他把许多宝藏编成了一本书,勇气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唐朝末年,明太祖李思远为了惩罚陶文,将他杀了。

陶文用偷来的财宝贿赂王朝的君主和大臣。虽然在侯亮时期和后唐庄宗时期声名狼藉,但官越做越大,日子过得相当安逸滋润。然而,当明宗在后唐掌权时,陶文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一方面,明宗痛恨陶文善变的作风,另一方面,他又怕自己盗掘皇陵的做法被后人效仿,于是找了个借口,在公元928年将其灭绝,作为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