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辣椒传入之前,古人都吃什么?香辣调味料山茱萸详解

在辣椒进入川菜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吃山茱萸起到了辣椒的作用,满足了四川人的辣味。在古代,四川人最爱吃的鱼、肉汤、面条都是用香辣的山茱萸调味。吃山茱萸还做成辣椒油。成都最早种植山茱萸。“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远远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在长安孤独惆怅之时所作的《山居假日思我山东兄弟》。重阳节插山茱萸的习俗已经成为过去,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偶尔在一些川味火锅里可以看到山茱萸。就是这个山茱萸,在辣椒好吃之前,承担起了给四川人提供麻辣味道的历史重任。山茱萸,别名胡、舒(shā),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山茱萸。前两者入药,后一种暧昧。山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故又称辣椒,或花椒,也有、矮子、枣皮、舒枣、舒枣、药枣、肉枣、山茱萸、山茱萸、唐竹、魁石、鼠介等俗名。杨雄《蜀都赋》说:“其浅湿必生沧江浦...朱华龄根。”所谓菊花,就是山茱萸的花。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野生的?很难判断。晋代学者左思在《蜀都赋》中说:“其圃有魔芋、山茱萸。”这是最早的关于种植山茱萸的文献,说明成都是种植山茱萸的起源地。古人认为山茱萸是有魔力的。《齐·姚敏书》记载:山茱萸种植于二、三月,果实开裂时采收,挂于墙上阴干。避免吸烟。“抽烟苦而不香。”《舒》说:如果“把山茱萸的儿子挂在屋里,鬼也不怕进。”如果在井的周围种上山茱萸,“山茱萸的叶子落在井里,喝这水的人就没有瘟疫。”《杂五行书》说:“种三杨树、山茱萸于东,增寿消害。”晋代孙初在《山茱萸赋》中说:“山茱萸中有美木,植于毛子前院...以神农本草医人之疹。”临床验证:山茱萸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部分皮肤病,并有利尿、降血压、防癌作用。不过,四川人最看重的还是山茱萸的辣味。山茱萸香山茱萸,一种汤饼,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记载:“三畜(牛、羊、猪)用蛞蝓。”最迟在西汉时期,四川大米中就有山茱萸。隋唐以来,无论是“北菜”还是“南菜”,都很难见到山茱萸了。只有《樊川》一如既往地把山茱萸、胡椒和生姜列为“三大香料”。山茱萸是古代四川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齐姚敏书》记载了游鱼的方法:取新鲜鲤鱼,去鳞,切成长二寸,宽一寸,厚五分的块,每块鱼都有皮,洗净鱼血,撒上白盐,然后放在扁石上挤出水来。然后把粳米煮成饭,用山茱萸、橘皮、好酒搅拌,先在缸里放一排鱼,再放一排米,如此类推,直到满了为止,最后用树叶封住缸口。如果你煮猪肉,清洗猪肉,去除骨头,切成五英寸宽的条,然后煮。然后切片,将粳米煮成米饭,与山茱萸籽、白盐混合。摆放方法和鱼法一样,密封,一个月煮熟。配上姜、蒜和醋。汤特别好,烤的时候特别好吃。在油煎法普及之前,最受欢迎的家常菜是用肉和蔬菜煮的汤,用酱、醋、盐和李子调味。北宋蜀人宋祁说:“蜀人每进一口汤(肉羹),就往里面扔一两(山茱萸),到后来,里面都是香。”他说:“它像山茱萸一样绿,吃起来又辣又香。抛一粒汤,胡椒肉桂之马。”这意味着山茱萸肉汤的味道堪比胡椒和肉桂。唐代四川诗人曾作《九月九日柳十八东堂》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可忘。菊花作恶酒,汤饼(面)香于山茱萸。”李杰喜欢在面条里放山茱萸,就像目前四川人在面条里放辣椒一样。山茱萸炒辣椒油四川人吃辣椒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把辣椒磨成粉,做成成熟的油辣椒。在古代,山茱萸被用来制作辣油。山茱萸别名胡,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胡,煎山茱萸。”《礼记》注解自有煎法:“今写于蜀县。九月九日,取山茱萸,折其枝。事实上,它有四五英寸宽。一升可配十升药膏,称为“叶液。”据说九月九日,用十升猪油炒一升山茱萸,叫一根葱。这和现在炒辣椒油差不多,也可以说红就是古代的熟油辣椒。之所以用猪油,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菜籽油,菜籽油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介绍了一种提炼山茱萸辣油的方法。他说,吃山茱萸“辛辣而苦涩,当地人在8月份采摘,捣碎成汁,与石灰混合。它被称为艾草油,也被称为辣米油,是辛辣的,用于食物中。”“浮萍送清水,随风流...山茱萸有它自己的香味,不像月桂和兰花。”这是曹植《浮萍》中的名句。但是,山茱萸酒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寒山隐士在一首诗中说:“即使住在犀牛角里,也会有虎眼。桃枝会污,蒜壳当流苏。暖腹山茱萸酒,空心枸杞汤。你终究免不了一死,浪得永生。”含山把山茱萸酒当做藏污纳垢、延年益寿的东西,而四川人更注重山茱萸酒带来的味觉感受。宋代诗人赵辩在《成都古今志》中说:“蜀人每次入酒,都要往里面丢一粒艾子(山茱萸),后来就香满楼了。”“听竹叶声,饮山茱萸杯。”白居易“九月九日去八台”的感慨已随风而逝。现在的山茱萸在川菜中已经很难找到了,已经完全被花椒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