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工业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充分表明,煤在中国早已被发现和利用。
1973年6月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件雕花煤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的煤。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6800-7200年前就被发现和利用。1938抚顺还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居住遗址发现了一处烧煤遗迹。
自汉朝以来,煤就被用于炼铁。西汉时期,开始采煤来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山西大同的煤炭开发较为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成为朝廷重要的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方士清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采矿时代。自唐代以来,中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描述了中国人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象征。
宋代煤炭的开发利用在河南、河北、陕西和山东最为突出。到了宋代,我国人民已经使用焦炭,炼焦技术已经达到成熟。
元朝,全国统一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重视矿业。尤其是首都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广泛,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到了明代,中国煤炭的开发利用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工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普遍进步,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煤炭生产,采取措施扶持煤炭发展。由于各级政府对煤炭开发的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清代煤矿业普遍发展,特别是乾隆时期(公元1736 ~ 1795年),出现了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煤矿是台湾省的基隆煤矿。到1895年,各地又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现代化煤矿,使我国煤矿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我国现代化煤矿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1895到1936,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新的合资煤矿企业。1929国民党政府建委开淮南煤矿;同年,山西晋北矿务局成立,开采大同煤矿;到1936,新增年产5万吨以上煤矿61座,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吨,平均每工效率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1)帝国主义者相继夺取了中国的矿权,通过单独经营或与中国联合经营,控制了中国的主要煤矿。在此期间,外国人投资了32个煤矿,占中国煤矿投资总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炭产量属于外资,占61.3%。(2)中国国家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开办了一批煤矿,效率低下,成本高,经不起国外煤炭倾销的打击,经常亏损。(3)生产过程中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采用新机,采掘工作面以手镐刨煤为主,巷道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五省。从65438到0936,这五个省份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工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侵占中国东北所有煤矿后,又相继侵占华北、华中的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沦陷区大肆掠夺。煤矿开采有以下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煤田开发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如东北地区有大小煤矿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绝大多数采煤方法都是残留矿柱,回采率只有20%左右。(2)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3)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增加。(4)缺乏安全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本溪湖煤矿发生一起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1549人死亡。
1937以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主要产煤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将煤炭开发转向西南、南方和西北。从1937到1945,国民党政府管辖的日产量超过50t的煤矿有57个,其中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量超过30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大多在2万t以下。从1938到1945,国民党政府管辖的地区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工业。
1945日本投降后,被占领的煤矿大部分被国民党政府接管。由于日本天皇的掠夺和破坏以及战争,这些煤矿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为销路不好,产量锐减。从1946到1948,仅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接管辖的29个煤矿就生产了1252万吨原煤。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本天皇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随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设备和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民主政府进行了艰苦的抢修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到1949,中国解放区生产了约2000万吨原煤。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个矿井和少数露天煤矿,加上民主政府在解放区开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营小煤矿,1949年产原煤32.43公吨。
三年恢复期(1950 ~ 1952)全面恢复原煤矿生产,改扩建矿井32个,新井17口,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炭开采开发基础。
“一五”期间(1953 ~ 1957)开始大规模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老矿区,开发建设平顶山、鹤壁、包头、六安、石嘴山等10新矿区。已建成投产矿井205座,设计生产能力63.76 mt/a;恢复矿井38个,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全国原煤产量1957达到130.73 mt。
从65438年到0958年的三年大跃进和这一时期的高指标、盲目指挥等不科学做法,导致煤矿建设规模不适当扩大,一些新建矿井简单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实施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造成严重的开采不平衡。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行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 ~ 1970)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 ~ 1975),煤炭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煤炭工业“三线”——西南、西北煤炭生产基地密集建设,江南煤田异军突起。六盘水(统称六枝、盘县、水城矿区)和攀枝花矿区主要建在西南部,共有28个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14.11Mt/a,已建成投产21个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40 mt/a;在西北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总建设规模达到42座,设计生产能力为12.82 mt/a;建成13矿井(露天),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西北用煤需求,显著完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了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江南煤田在“三五”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广泛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末,已建成矿井295个,设计生产能力39.36 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的实际,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实现。
鉴于70年代强调生产矿井的潜力,减少新井建设规模,部分生产矿井又出现开采不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煤炭行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增加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和南方向北方和东方转移,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和深化,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煤炭开采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开发新矿区10多个,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矿山和露天矿山。采煤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得到大力推进,多层次高产高效矿井得到重点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煤矿,在全国各地开办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重点产煤县,使煤炭开采规模更大。
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煤炭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和采矿技术装备,加快煤矿生产技术现代化,建设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矿),建成高产高效煤矿129座(井下65438人,露天6座)。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1]
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和开采的新高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显示了近六年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近六年原煤产量及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