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寿山石
寿山石又名扎西石,肥美多彩,玉质如玉,为历代藏石收藏者所珍爱,是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寿山石以其独特的含义,融合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寿山石雕的起源是由考古发现和考证逐步推进的。到目前为止,寿山出土的最古老的石雕文物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1954年,福州仓山区桃花商福建师范大学旧址发现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它呈横卧状,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而成,线条和刀削简单,造型粗糙。在1956之后的近十年里,福州十五座六朝墓出土了类似的寿山石猪崽。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峰山遗址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还出土了一对类似的石猪,以及一块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可以证明寿山的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1500年前。
到了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的建筑也得到了发展。据说僧人用寿山石雕刻佛像、香炉、念珠等。作为寺庙和朝圣者的礼物。
宋代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促进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出土的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人物、动物种类繁多,造型各异,风格生动。刀法简洁,风格严谨。可见寿山石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南宋时,寿山石矿已经开采。从之前的两次观石记录可以看出,寿山石在宋代已经被大量开采,专业和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也已经形成,寿山石雕刻也被列为贡品。
元代以前,印章多由铜、铁、玉制成。元明之间,用花胸石刻制印章,寿山石印章因其洁如玉、柔软易攻而产生,受到画家和篆刻家的高度赞赏。从此,篆刻家们自己玩刀,模仿汉代,中国特有的篆刻开始流行和发展起来。“万朵云几度登高,美玉无双,流行于皖浙千刻。”
到了明代,寿山石的纽扣装饰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塑家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纽扣装饰的基础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和独特的纽扣印刷艺术风格,寿山石印章成为文人墨客喜爱和珍藏的珍品。
由于石钮的出现,寿山石雕技艺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刀具、握刀、运刀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石像主要是用肩上扛着木柄的长刀雕刻,刀的方向比较直。对于小型密封按钮,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刀演变成了手凿刀和修刀,完全由手掌握,像笔一样搬运。刀法刚柔并济,流畅顺滑。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繁荣时期。据史料记载,寿山石雕在雍正年间被纳入政府征税范围。雕刻艺术以材料为基础,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和玉石镶嵌在各种器皿上。印章的纽扣更加精美多样,在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链刻等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珍贵印章”就是用一块田黄雕成的三枚印章,用两条链子连在一起!技艺高超,堪称国宝。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融合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和西方艺术的长处,促进了雕刻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薄意、浮雕和高浮雕的结合,以及通雕、镂空雕、银嵌等新技术的发展。关于寿山石的形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有人说,女娲当年路过寿山,陶醉在美丽的风景和秀美的青山中,轻盈地起舞,将五色石撒在这里的山坡、溪流、田野上,变成了这颗耀眼的宝石。有人说是一种古代凤鸟的卵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成为寿山石。
还有一种说法是,寿山最初不叫寿山,叫别的。这附近住着一个年轻的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从小就喜欢下棋,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下棋。陈长寿接过担子,来到一旁观看。看到年轻人如此专注,似乎很懂象棋,两位老人邀请他下棋。陈长寿也不推辞,和两位老人携手坐下。两位老人虽然下棋经验丰富,但也不想被这个年轻人连赢几局。一位老人用手捻着长长的胡须,笑着说:“没想到地球上还有这么好的选手。我佩服你,我佩服你!”“看长寿衣着朴素,又以砍柴为生,两位老人挺可怜的,很可怜,就把自己用过的棋子给了长寿,叫他不要再上山砍柴了,好过日子。说完,我只觉得一股微风吹在我的脸上,但没有两位老人的迹象。
陈长寿接过两位老人送的棋子,挑着担子回家了。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手里的碎片撒了一地。奇怪的是,我看到这些碎片马上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石头生小石头,捡不到。陈长寿一回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夫妻每天上山捡石头挖石头。他们把找到的石头拿到市场上卖,不想一下子被人买走,所以他们得到了很多钱,于是他们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不久,邻居都知道了。每个人都上山去找石头。后来人们把这座山叫做寿山,把棋子变成寿山石的宝石。清代诗人朱彝尊曾写过一首诗赞美:“天然珍宝生于福建”。
但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寿山石的真正成因是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寿山石形成于1-2亿年前,当时寿山地区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导致火山爆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岩,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与地下水和地下矿物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做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渗出,后来凝固形成寿山石。从寿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寿山石生长在岩层的缝隙中,不可能开采一座山或者一整块地,只能从缝隙中慢慢找。
因为寿山石难采且稀有,所以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很难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黄金易得田黄,田黄难得”“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寿山石品种繁多,按产地分为天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天坑石产于溪流附近的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好。水坑石产于溪流、水洞,山坑石散见于山川溪流。天坑,也被称为石天,温暖而可爱,它的颜色从外到内逐渐变淡。天坑石按颜色不同分为田黄、田弘、田白、天辉四种,其中田黄石黄如枇杷,坚韧结实,被誉为“石中之王”。清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福建寿山的田黄石,是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剑)、寿(山)、田(黄)”四个字极为吉祥。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石泉老人乾隆皇帝的玉玺都是用寿山田黄石雕刻的。由于田黄石稀有珍贵,福州民间谚语说“黄金易得田黄,难得田黄”,“一两田黄为三两黄金”,“田黄贵于黄金”等等。
寿山石还有水坑石和坑石。水坑石大多晶莹剔透。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质地极佳,难采,非常有价值。坑石的名称很多,有80多种。寿山石雕是自然创造和艺术家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艺。寿山石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镂空雕、链雕、钳雕、浮雕、通雕、微调、线雕、细雕等。薄雕是寿山石雕特有的表现手法,集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于一炉,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往往是寥寥几笔,而不是在石头上雕刻、绘画。
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取石之长”,即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而形,因材施艺,取色之长,使自然色相与玄妙融为一体。寿山石雕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妙的色彩。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颜色非常漂亮。艺术家在雕刻之前必须经过一个石头制作的过程。这种制石工艺是靠其表面的形状和颜色来做一个初步的构思,其他的颜色会在雕刻后进一步构思。寿山石雕不仅具有边构思边创作、非常好地运用巧色的特点,而且强调没有拼接。一般好的作品都是没有拼接的,整块石头基本都是它雕刻出来的样子,全是天然的。
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为东门和西门两个流派。东门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侯钰地区,西门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潘和裴继承了和的雕刻技艺,发展成为东门和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后人裴、林、林文宝、郑、林、黄恒松、林友清等都继承和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纽扣种类繁多,各具风格。郑吸收了其他雕刻的优点,使圆形雕刻人物和动物独树一帜。林独特的溪涧,将国画与细雕融为一体,精美绝伦。总的来说,东派艺术家注重造型的雄健、色彩的灵动、刀工的雄健、作品的精美和华丽,雅俗共赏;西方艺术家善于根据材料运用艺术,巧妙掩盖瑕疵,用圆滑的刀法,追求表现的神韵。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质朴,给人一个品味交流的空间。欣赏寿山石雕,讲究三观;
看“因材施教”是否合适。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头的天然颜色,雕刻出适合形色的作品。我们在欣赏和购买寿山石雕时,要看雕塑家在“以料施艺”方面的独特技巧。看看能不能充分利用石头、石头形状、石头颜色、石头花纹来确定相应的主题和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第二,看手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从古墓出土文化中见到的极为简洁的技法发展到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镂空雕、透雕、圆雕。一件精美的寿山石雕往往综合运用了各种传统工艺。
第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体现在运刀的刀法上。寿山石雕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简洁的刀法、朴素的刀法、浑厚的刀法和精致的刀法。比如细雕、花鸟雕,多使用灵修的刀;比如人物的雕刻,古代动物印的纽扣等。,多以朴茂刀法为蓝本,适合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而不刺手,别有一番情趣。目前,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有林文举、刘爱珠、蒋伊琳、王延华等。东门学派包括郭公森、林元康、郭、林炳生、林发树。
寿山石是一种稀有的石头,近几十年来其资源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导致过度开发,对石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现在很多老艺术家年纪越来越大,无法继续雕刻,传统的师生关系被破坏了。寿山石雕技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