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卵石蛋糕的历史
山西石饼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1959年发现的山西芮城西部后杜人遗存表明,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河东学会了生火,开始了熟食。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形成,在燃烧的石头上用小米煮饭,并出现了石碑(一种打磨而成的薄石片,下面可用火加热),烹饪界称之为“石头煮饭时代”。《礼记》中有“焦粟吞豚”之说,东汉郑玄注“中古无大锅,故放饭而碎肉,食于焦石之上”。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的石饼至今仍用石头通过热转移的方式烹饪,凹凸的疤痕如同烧焦的纹路,因此被称为古代烹饪的“活化石”。从原始社会到帝尧时代,虽然陶器很丰富,但石制烹饪依然存在。据《面条的起源》一书记载,山西有“姚做石饼,面食飘香”的传说:当年姚丰收,粮仓因暴雨倒塌,小麦被砸成粉末。楚清雨后,人们将小麦粉铺在石板上晾干,以备收藏,但它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姚鼐教人用石盘、棍棒碾黍,用“焦黍”的方法烤面饼,庆祝五谷丰登,子孙兴旺。自此,山西石饼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如今,山西南部小麦丰收后,家家户户都要烤鹅卵石,走亲访友,庆祝丰收。媳妇生孩子,娘家也要烤鹅卵石来拜访,以示祝贺。这个古老的习俗,因为姚,也被称为“王耀饼”或“中国第一饼”的人。
古代石制烹饪技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陶器和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403年,汉、赵、魏分晋,最早的仿陶铲制作的三足铁铲出现在魏(山西万荣县出土),当时只有贵族使用。到西汉初年,随着铁的广泛普及和石磨技术的发展,民间逐渐用铁铲代替石铲,形成了将河滩石放在平底铁铲上烤制糕点的方法,山西石饼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汉武帝有幸在河东,祭献土地,宴汾河之舟,即取百姓所献石饼为食,作《秋风诗》,虎啸龙吟。
在唐代,石饼也被称为石包子,作为对皇帝的贡品。根据名吃的故事,永济人说崔莺莺在普救寺避难,爱上了张生,但被老太太阻止见面。莹莹每天让媒婆给张生买鹅卵石来表达她的感情。因此,爱情圣地的普班人也把这种石(沙)饼称为“莺莺饼”。明代,据繁峙县志记载,郑德年间,明武宗皇帝进京游览,尝过疤饼(因疤饼凹凸不平,当地人称为疤饼)。清代石饼由万德昌、三合堂等三晋专业作坊经营,遍布全国。《随园美食榜》作者袁梅称赞它们是“天然糕点”。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迁至临汾县刘村镇,当地群众制作王耀糕点表示哀悼。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山西民间石饼的用料和制作更有讲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晋南河津地区,饼面多取椒叶、芝麻,香脆;吕梁汾阳加馅,有甜有咸;晋中祁县平遥,现在有卖,成了旅游的好美食。现在超市里卖的石饼很多,但是没有新鲜食物那么脆,也没有风情万种的故事里和村民一起嚼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