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液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1923年,德国化学家首先开发了煤的间接液化技术。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德国建造了9座间接液化厂。二战后,由于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这些工厂被关闭并用于其他用途。之后,随着铁基复合催化剂的研制成功和新型反应器的开发应用,煤间接液化技术不断完善。然而,由于煤间接液化工艺复杂,初期投资大,成本高,与煤直接液化相比,除南非以外的其他国家对煤间接液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煤间接液化技术有三种,分别是南非的沙索费托合成法、美国的美孚甲醇制汽油法和正在开发的直接合成法。目前,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商业化,世界上有三个商业化生产厂,分别是南非的沙索公司和新西兰、马来西亚的煤间接液化厂。新西兰的煤间接液化厂采用美孚液化工艺,但只进行间接液化的第一步,即利用天然气或煤气化合成气生产甲醇,不进一步利用甲醇生产燃料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为654.38+0.25万桶/日。马来西亚煤间接液化厂采用的液化工艺与南非沙索公司相似,但不同的是,它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高质量的柴油和煤油,生产能力为50万吨/年。因此,严格来说,南非沙索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的煤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商。

南非沙索公司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用煤生产燃料油的沙索-1工厂建于1955年。70年代石油危机后,沙索二厂和沙索三厂先后建成于1980和1982。三个煤间接液化厂每年处理约4600万吨原煤,总产品量为768万吨。他们主要生产汽油、柴油、蜡、氨、乙烯、丙烯、聚合物、醇和醛等113产品,其中油品占60%,化工产品占40%。公司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可满足南非28%的需求,其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美国SGI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了一种新的煤液化技术,即LFC(煤制油)技术。该技术是利用低温干馏技术,从次烟煤或褐煤等非炼焦煤中提取固体优质洁净煤和液体燃料油。美国SGI公司在1992年建成了日加工能力为1000t的亚烟煤商业示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