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结局,使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吞的主要对象。65438年至0894年,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日本,为了从对外扩张中寻求解决国内危机的出路,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因为那一年是中日甲午战争,所以通常称为甲午战争。

1.丰田章男之战与中日宣战

早在明治政权建立之初,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以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所谓“大陆政策”,特别是以进攻朝鲜为跳板来实现这一政策。为此,日本在军事上做了长期准备。1890期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各种矛盾非常尖锐。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进一步加快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由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由于朝鲜和中国特殊的历史关系,国王要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实现其“从朝鲜侵华”目标的好机会,极力鼓动清廷出兵朝鲜,以便为出兵侵略朝鲜提供借口。6月,清政府向朝鲜首尔以南的牙山郡派出2500名淮军。早在清廷出兵之前,日本内阁就以保护大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成立了最高作战指挥机关司令部。6月5日至13日,8000余名日军在仁川登陆,迅速占领了从仁川到首尔的战略要地。日军开战,矛头明显指向清军。但当时在清廷主管军事外交工作的李鸿章,并不准备为战争辩护,而是恳求俄、英、美、法等国调停;碰壁后,他在与日本公使的谈判中要求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军,遭到日本拒绝。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皇宫,建立了以大庭院君主李刚英为首的傀儡政权,并立即强制其废除与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朝军。

1894年7月,清政府决定由陆路向平壤增派14千清军;此外,还在天津训练了2000多人,并雇佣英国商船进行拦截。由清军“广益”号和“济源”号护航,从海上增援雅山。日军发现这一情况,决定突袭中国船只。7月25日,“济源”号和“广益”号从雅山回国,驶往雅山湾口附近的丰田时,三艘日军快速巡洋舰突然向清舰开火,双方激战1小时以上。由于日舰在吨位、炮火、速度、人力上占绝对优势,最终,“广益”全军覆没,“济源”落荒而逃。与此同时,日本船只轰炸了悬挂英国国旗的商业运兵船。清军英勇抵抗,900多人死亡。同一天,日军也从首尔南下,进攻雅山的清军。清军大败,退守平壤。

8月1894,1日,中国和日本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2.五大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到次年4月结束,其间经历了五次大的战役:

(1)平壤战役

平壤是朝鲜的旧首都。日本挑战战局后,以分合为原则,决定立即进攻平壤。当时清军的左、魏、、A先后到达平壤,与已被雅山打败的叶智超会合,由叶智超率领共17000人。叶志超胆小怕事,不积极备战,所有将领都不接受调遣,所以平壤保卫战实际上没有统一指挥。

9月初,15日军分四路向平壤挺进,对15发起总攻。清军分头作战,战况激烈。东路马玉坤及其部下奋勇杀敌,给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城南的魏茹桂,挡住了日军的几次进攻。北路左部苦战,日军占领附近山头,从制高点炮击,随即占领制高点牡丹亭。左不顾伤痛,前往城头指挥,可惜在炮战中阵亡,宣武门失陷。叶志超看到北门失守,惊恐万分。他举起白旗乞求投降,下令撤军,放弃平壤,逃往北方。清军在溃败中遭到日军伏击,阵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随后丢失安州、益州等重要地方,9月底撤回中国。

平壤保卫战的失败,使援朝清军意志消沉,士气低落,而日军乘胜北上,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2)黄海海战

日军为了掌握黄海制海权,掩护未来对中国的进攻,在攻占平壤后,寻找机会在海上歼灭北洋舰队。17年9月上午,北洋舰队提督丁率18舰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大东沟后返回。突然,当天,由伊东友亨中将率领的12号军舰遇到,立即下令起锚迎敌。一场中日海军主力的激烈决战在大鹿岛西南的黄海展开。

日船靠近后,依靠速度快的优势,日船以“吉野”号为前锋的圆形编队包围了北洋军,同时以炮火猛烈打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朝勇”号和“洋威”号两舰中弹起火,失去战斗力。

随后,旗舰“定远”号桅杆被毁,丁·受伤。在舰队指挥失败的情况下,清军的船只猛烈攻击日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等船只撞上了宋道的旗舰炮塔,折断了它的旗杆。定远、靖远、广佳、涞源等舰密切配合,围攻日军舰艇毕瑞、赤城,重创,击毙赤城舰长坂本夫人,两舰逃离战线。

然后日军把第一游击队放在北洋舰队前面,我队绕过后面,北洋舰队陷入腹背受敌。然而,这些船只的士气仍然很高,他们不断向日本船只开火。激战中,“致远”舰中弹较多,舰体倾斜沉没。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冲击“吉野”,与敌人同归于尽。“吉野”号慌忙逃脱,并多次投下地雷。“致远”舰在雷电中沉没,邓世昌等人落水,随行人员带着救生圈跳入海中救起。因为全船没了,邓世昌自沉而死。全船250多人壮烈牺牲。在四艘日军舰艇的围攻下,“靖远”舰仍沉着应战,最终被鱼雷击沉,包括林永升在内的全舰官兵全部遇难。“济源”号和“广佳”号这两艘船怕死,退出了战斗。镇远、定远互为依托,与敌激战,重创敌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号。黄海海战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最后日本舰队先行撤退,北洋舰队驶回旅顺。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战船,伤亡千余人。5艘日本海军舰艇受重伤,600多名官兵阵亡。这次战争日本虽然没能歼灭北洋舰队,但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为下一步登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创造了条件。

(三)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立即于6月下旬分两路向辽东半岛发起进攻1894+00。一方面军采取“边逼近边示远”的战术,于24日在益州作出渡河的姿态。秘密派出精锐部队在位于朝鲜境内的九连城风景名胜区东北的水口镇渡河,从侧面和背面对九连城风景名胜区进行攻击。部署在鸭绿江线上的2.3万清军,除聂士成、马金修守住虎山外,全部不战而逃。短短三天,日军轻松突破鸭绿江防线。随后,连战东(今丹东)、凤凰、长甸、海城等辽东重镇进攻东北。其目的是牵制清军,掩护日本第二军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为将来直隶平原决战夺取前进基地。

10月23日,1军发起鸭绿江会战,6月23日,10军将军大山岩率领第2军2.4万人,在14军舰护航下,开始在辽东半岛东岸花园口实施登陆作战。

清军在这里不设防,后来得知日军登陆时,也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使日军顺利登陆,没有任何抵抗。165438+10月6日,日军入侵锦州,大连清军官兵闻讯,纷纷散开。第二天,日军不流血占领了大连。17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连长徐邦道带领伤兵主动出击,重创日军,但因兵力薄弱,无后援而被击溃。22日,各要塞相继失守,清政府历时10余年,花费巨资修建的旅顺口就这样被日军占领了。

(4)威海战役

阿哈瓦,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部,北与旅顺口隔海相望,西与烟台相望。是控制渤海海峡、保卫京畿门户的要冲之一,也是北洋舰队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黄海海战后,仍有清军15战舰和12鱼雷艇停泊在威海港。旅顺之后,攻占威海,摧毁北洋水师成为日军的目标。

1895 65438+10月20日,日军出动两万人,一路到邓州,一路到容城县城山头,直扑阿哈瓦;与此同时,阿哈瓦港被军舰和鱼雷艇封锁。65438年10月22日,清廷召见李鸿章:“听说敌人运兵,都是商船,有兵有船保护。如果定远和其他船只一起被攻击,很多都会被摧毁,退路被切断。这也是应急之计,重要的是李鸿章要迅速筹措资金。”当时清廷的这一决定还是积极之举,只是李鸿章和丁没有积极参战,以至于南浜、北浜炮台相继失守,日本陆海军包围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提督丁在困难的情况下,严词拒绝日军投降,但仍留在港内,没有突围。2月5日起,日军用鱼雷艇潜入港湾,用大炮轰击。“定远”、“威远”、“靖远”等舰相继被击沉,其余舰将弹尽粮绝。2月11日,丁见卢元和突破彻底无望,服毒自杀。14日,阿哈瓦水陆营官署候选人牛长兵代表清军签署投降条约,将留在港口的北洋舰队所有船只、炮台和军械弹药全部移交给日军。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五)关外战役

日军攻占旅顺、阿哈瓦时,其突破鸭绿江的1军占领了九连城风景名胜区、安东、大东沟、凤凰,随后又陷入岫岩、海城。65438+年2月底,日本第2军再次全军覆没。清政府见淮军在前线屡战屡败,于是在二月二十八日,1894,1894,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统管山海关内外的军队。1895年65438+十月,刘坤一率湘军出关。此时关外各路清军约有8万人,是中日战争以来派出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清政府鹰派的最后一次尝试。65438+10月17年至2月24日,数万清军5次反攻海城,均被日军击溃。1895年2月底,日本1、2军分别入侵鞍山、牛庄、营口,3月2日攻占鞍山,3月4日进攻牛庄。清军士兵,在将领弃军逃跑,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自动与日军展开巷战,伤亡近2000人,被俘600余人,日军伤亡近400人。7日,日军转入营口,随即攻占田庄台。此后,辽东和辽南被日军占领。26日,日军再次占领澎湖列岛。

3.马关条约的签订。

从日本不宣而战到1895年3月,战争只持续了8个月,清军主力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面对一系列军事上的失利,将危及京津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对战争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转而寻求和平。在美国的安排下,13年3月,李鸿章作为清廷首任全权公使,赴日本下关与日本全权公使伊藤博文谈判。45438+07年4月6日,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和澎湖列岛;军费赔偿2亿两。后来由于俄、德、法的介入,日本政府被迫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被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省被割让后,台湾省人民在南澳镇总指挥、黑旗军首领、台南司令刘永福的领导下,组织起义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使日军在占领台湾省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