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井盐的历史发展

清代四川40县产盐,逐渐形成射洪棚(溪)、南部阆中(中)、尧乐(山)、富顺荣荣(县)、云阳五大产区。其中以社鹏、喜乐、芙蓉最为著名。比如芙蓉盐区有深井、天然气丰富的优势,还有“川盐楚”带来的市场拓展。鼎盛时期约有盐井2000口,炒锅2万多口,年产盐20至30万吨,占四川产量的一半以上,是著名的“盐都”。

清代四川盐业的井、灶企业都组建了自己的生产单位,自负盈亏。川北的一些小井、小灶是家庭手工业,主要靠家庭成员(偶尔雇几个工人)从事制盐,还有少量土地耕种。芙蓉、桂乐的大型井炉企业属于典型的工场手工业,分工精细,生产资料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