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夺淮河入海是怎么回事?主要原因是什么?
只是在1194年第四次改道之后,淮河流域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才成为黄河洪水频发的地区。黄河入侵淮河661年,使淮河流域水系发生巨大变化。
主要原因:
古代淮河水系一般是淮河干流单独入海和干流南北众多支流。淮北的支流主要有洪茹河、何英河、涡河、汴河和沂沭河。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固始水发源于蒙山,流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郫县下邳,采沂水、蜀水,宿迁南部沤水。
古代的泗水上游部分和现代的泗河差不多,下游部分因为黄河夺取了淮河,已经被南四湖和钟运河代替了。古泗水流域面积比今天罗马湖以上的沂沭泗水水系面积大,是当时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原本属于外流河,即淮河的水最终会从陆地流入大海,淮河原本就有自己的入海水道。它是一条独自流入大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的地貌,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多次改道,特别是黄河夺淮、泗入海,堵塞了下游入海通道(现已废弃的黄河),泄洪不畅,到处泛滥。
淮河入海使得原本形成的淮河水系紊乱,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或洪涝或干旱。从此,淮河进入了多事之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黄河完全向东回流入海,是人为干预阻断北流的结果。此后,黄河在向北决口和被迫东进之间漂流。
1)1081年在周小武破口,仍从天津入海;
2)哲宗年间,东流工程陆续修建,到1092时,大部分已经东流;
3)然而仅仅过了几年,1099年,黄河在内黄河再次决口,奔腾与北流之间的东流枯竭。至此,北宋苦心经营的重返河东工程以失败告终。正如《宋史》所言:“屡封锁屡决断,再南渡,致其祸于于金源(即统治黄河中下游的统治者)”。
扩展数据:
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是黄河之死的根本原因。家族本位,官本位,陈腐的封建礼教遍布皇室和朝野。他们不懂可持续发展,在黄河中上游砍伐树木,使得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
在金章宗时代,他的恩师女真为你所亲,平章和朝廷重臣颜宽宽,在一个秀才的陪同下,得知朝廷掌管国事,收受贿赂任用地方下级,终于酿成了黄河夺淮的大祸。但这两个不作为的大臣,实际上不降反升,治河的钱也经常不了了之。
社会经济的衰落导致了金朝国力的骤减。金章宗死后,蒙古汗国不断入侵南方,人民起义层出不穷。中原地区从1214的战争到1234的灭亡,河道治理遥遥无期,最终使黄河南迁成为定局。
金朝灭亡后,元、明、清的统治者,面对淮河容不下黄河径流,泥沙不断淤积的局面,仍然以落后的封建帝王思想,把“护渠”放在首位,仿佛运河畅通,万事大吉。
但我不希望黄淮流域(期间黄河和淮河是一个流域)的人民遭受洪灾,生产能力日益减少,最终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尽管付出了种种努力,牺牲了无数人的利益,运河在清朝还是趋于堵塞,难以通航。
百度百科-捕捉淮河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