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的历史传说

东台西溪镇西北角有一个叫“董家社”的小村庄。相传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期,《郁芳胜览》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细记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死,穷无葬身之地,向人借了一万,自己做了下人……”。

西溪镇北面有一个池塘,叫“凤凰池”。以前,池塘里的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太后的七个女儿经常来这里洗澡。凤凰池后面有一座“天女庙”(早已废弃)。在西溪西南,有一个叫“河洛土伦”的村子。据说七仙女被董永的勤劳和孝顺深深感动了。有一天,在姐姐们的帮助下,她们乘鹤下凡,七仙女乘鹤下凡的地方被命名为“河洛土伦”,也就是现在的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河东”,西庄叫“河西”。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部的“十里河口”遇见了董永,然后在“十里河口”附近的一棵老槐树下,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久而久之,十里河口旁边的村子也变成了“河口”村(今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有一口古井,名为“缫丝井”。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相传当年七仙女为赎身时,曾为曹长老家打水、抽丝。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中小,食之极甜。干旱时不会干涸。每年春天,井里的树根长了一尺多,人们以为仙女描云。”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检察员李成到西溪视察,看了这个遗迹,在上面建了一个亭子。9月份建馆的时候,坚固而朴素。亭子的梁柱上也雕刻着海藻形状的图案。兴化人顾凡写了《缫丝亭》。明万历四十年(1612),西溪巡检员刘文奎在此建亭记笔记。日军入侵前,井上有个凉亭,四角飞檐。井边的石碑上有一座亭子,日军入侵后被毁。传说和七仙女在一月还清了曹长老的债务后,夫妻俩来到西溪南部的“董家堆”,在“寒窑”安顿下来。从此,他们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故名“新生”,也就是现在光山镇的新村。

几个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大怒,派天兵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至西溪“南仓口”。夫妻俩痛哭,你将何去何从。七仙女被天上的将军们抓到了空中。她把脚上的一双绣花鞋留给了董永作为纪念。一个落在河的东边,另一个落在河的西边。鞋子掉落的地方分别命名为“东鞋村”和“西鞋村”,两村合称“双鞋村”。为了防止董永受到天兵的伤害,七仙女在空中画了一个金钗,在地上画了一条河来阻止董永的追赶。他们挖了两口井,一口在东边,一口在西边,以表明董永再也不会见面了。后人为纪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将此井命名为“双柴井”,又名“金柴井”。把这条河命名为“次浪河”。次郎河附近有个村子,名叫次郎村(今光山镇)。七仙女离开董永凌云,后人在河上建了一座“盛丰桥”,俗称“南仓桥”(即今天的牛桥,曾是西溪第一桥),并在旁边建了一座“凌云阁”,历久弥新。

第二年,七位仙女在天堂为董永生了一个儿子。玉皇大帝忍无可忍,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里河口的老槐树下,让董永把项圈带走。孩子们被安置的地方被命名为“蛇子头”(现在的台南镇沈度村)。当董永得到他的儿子时,他更加想念七仙女了。他每天都来到老槐树前,望着天空,急切地盼望着妻子归来,全家团聚。董永站立的地方被命名为“尹庄”,属于光山镇。

董永死后,后人感受到董永的孝心,为他建了“董小仙庙”,又称“董永庙”。有十多个砖墙瓦顶的四合院,庙里有一尊董永的塑像,无时无刻不弥漫着香火。院内有土木作品《董永墓》,墓内有石碑。碑文上写着:“汉代董孝子墓,禁止长生——道光乙人所建”。为永久纪念董永,当地将该村命名为“董家图伦”,后改为“董仙乡”,现为台南镇“董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