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构成一千字

先秦时期称为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和西、西、河西三险地。秦汉以前,羌族和戎族生活在古代,羌族和戎族是这里的土著。羌人指月支,乌孙是“戎”的音译。三围山和三围山差别很大。三维山是敦煌地区的一座山,三维山是以三维山命名的广大地名,包括今天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的地区,并不限于后来的州、县划分。可见,三危之地并不包括今天的酒泉城。事实上,乌孙原本居住在张掖以西的祁连山区,岳氏居住在张掖以东的河西地区。到了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地区都被月氏垄断了。到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迫使大部分越人离开河西,转战伊犁河上游,征服了塞尔维亚人并留下来,史称“大岳”,而留在敦煌和祁连之间的,史称“小月”。从此酒泉就是匈奴的牧场,一直到西汉中期元寿二年(121),所以也被称为匈奴的右地。

元寿二年(121年前),汉武帝派霍去病出使河西。这年秋天,匈奴邪王战败,匈奴残余被追到玉门关外。西汉时期数十万人迁居到河西酒泉等地生活和耕作,于是这里的文明和繁荣开始了新的一页。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如酒”而得名。此时汉朝建立酒泉郡,因泉水而得名。据汉武帝记载,“丁原六年”(111年前)可能是设立敦煌郡的时间,但不是设立敦煌郡的时间。因此,设立敦煌郡的时间不能定为建郡的时间。但酒泉郡和酒泉郡是在西汉武帝元寿二年(121)同时修建的。当时不叫酒泉县,叫“鲁夫县”,是县的驻地。直到西晋元康五年(295),鲁夫才改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624)设酒泉县,开始使用肃州名称。

自西汉设立酒泉郡至北魏太炎元年(435),均称酒泉郡,郡守为太守。文帝三年(583),酒泉镇称镇军,仁寿二年(602)撤县,只留州县两级,酒泉镇改为苏州,州首席为刺史。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酒泉属吐蕃(中国古代吐蕃政权的名称),建“肃州千宅”。唐玄宗大中五年(852年)被吐蕃占领88年。唐末至五代(907-960),酒泉为回鹘(最早的游牧民族生活在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宋朝(960-1279)时,酒泉属西夏(羌人之一,称西夏国),西夏战败后,酒泉属蒙古。1271年,蒙古改名为元(12765438+65438+)。明朝(1368-1644)设苏州卫,郡守称“都督”。清朝(1644-1911年)改为苏州直隶州,建立周知。民国(1911-1949)1912设立道、道尹,1927改尹为“长官”。1936改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办公室,专员为首席。1949年酒泉解放,设立酒泉专区。1959年酒泉、金塔两县合并成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了金塔县。1964 165438+10月市改县,1985年县改市。2002年9月,撤销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