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有哪些名胜古迹?
岐山堡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岐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袭诸葛亮统率三军,北上攻打曹、魏的地方,所以闻名天下。“岐山夕阳雨”是礼县八景之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岐山堡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孤峰,位于西汉北岸,高数十尺,四周多里,四面皆削,高而陡。公元228年,蜀汉在位第六年,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出祁山攻打魏。街亭一战,蜀军大败,马谡含泪斩首。建兴九年(231),第二次出兵祁山,与邴巍在高珊(今属水)、潞城(今盐官)等地交战,并在木门射杀魏将军张合,最后退回祁山炮台。后人在城堡内修建诸葛武侯庙,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该城堡建于西汉,至今城墙遗迹清晰可见。武侯祠建于南北朝时期。现存的大多数寺庙都是在清朝重建的。分为三堂三院,20多个房间,是坚硬山顶上的土木结构。殿内有孔明、关羽雕像,壁画、匾额、楹联、碑文数十幅,形态生动,字迹优美,勾勒出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功绩。游客身临其境,充满古意。礼县文庙大厅位于东街县中级人民法院政府招待所。据《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于城东金平山脚下,后迁至县城南部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县官欧阳瑜迁居河马小厨师,后又迁居康熙、乾隆(1739)、道光(1656)。1958被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建成新楼。只剩下一个正殿,宽五间,长2米,深四间,宽7米。重檐歇山顶,覆琉璃瓦,主脊两端有龙吻,中间有麒麟火球,浮雕上有两条玩珠的龙。竖脊、脊饰云雷,草纹精致美观。梁结构为十椽,身双槽,六椽前后各扎五柱,柱排列整齐。房檐柱和老房檐柱插方加固。上檐下拱为单拱,三步一下,下檐下拱为重拱,五步两下。除了门窗有所变化,大厅其余部分保存完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改为文物展览馆。潞城古盐井位于澧县城东30公里的严观镇。汉代任命盐官,三国称盐都。它以富含盐分而闻名。诸葛亮率部攻魏,出祁山时,在鹿城做粮仓。李道元说严观的盐“和海盐味道一样”;杜甫入蜀,盐官吟诵《盐井》诗。吴林抗金于此地,立地网,共筑双城。古城墙有两段,长约50米,宽7米,高3至5米。这里有一口古老的盐井,井里的盐庙里有三座硬顶大殿,包括盐神的雕像。全套制盐工具,包括关于盐井的铭文、匾额、典籍、书画等。其中明嘉靖丁伟年著《严观镇盐井碑刻重修(1547)》、清代佚名《盐泉赋》、民国《甘肃盐法志》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潞城和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赵孟頫书赵世炎庙碑位于礼县南郊的农田里。碑文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是翰林学士程居福写的,翰林学士赵孟頫写了剧本,封了额。纪念碑由碑头、碑身、碑身三部分组成。外观浑厚,整体气势磅礴。碑首高1.3米,顶部呈拱形,左右各雕六条龙,雄伟壮丽,面额书“赠雍古寺碑”。纪念碑高2m,宽1.3m,厚0.42m。正面阴刻有一系列莲花图案,中间铭文均为楷书。右起33行64字,超过***1230字(个别字损坏)。书笔圆润,藏骨劲。乌龟长2米,宽1.3米,外露0.2米。碑文记载了学士翰林和中书平章政要赵世炎为元朝开国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因赵世炎的前身是云谷人,故称“云谷家庙碑”。该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新建了纪念碑亭。王人禹和墓碑在澧县西南15km石桥乡占陇村。碑体高大雄伟,书法苍劲秀丽,雕刻精美。是研究五代历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雕。由碑头、碑身、碑落三部分组成。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纪念碑的拱形顶部覆盖着六条龙,非常壮观。碑文篆书“周谷少师王公墓碑”九个大字。碑的两侧,树枝上刻着牡丹和石榴的图案。碑面正中用楷书镌刻,自右至左共36行,71字,2500余字,主要介绍王人禹的家世背景和生平事迹。王人禹,天水人,五代周冰部尚书,文庙人。他的大多数门徒都是暂时的名人。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弟子李云题写“天水江德山雕”。1983年,王人禹墓志铭在墓碑附近出土。它也被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寨子里遗址位于李湘县西南10公里处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从1947到1988,经过多次勘察,发现了灰层、灰坑、灶址、宅址等遗迹。表面有许多陶器碎片,多年来,出土了生产工具和家用器皿。石器有斧、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纺车等;骨器械有骨针、鱼钩;陶器包括碗、壶、碗、罐、瓮、罐和瓶。陶器底部有许多席纹和布纹,许多精美的陶土绘有红底黑花,有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形象。饰品有骨头、石黄、兽牙、石珠、陶圈和各种饰品。根据形制和纹饰,可确定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和庙底沟型。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地区的发展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初冬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中。该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坪遗址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陈普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面积约654.38+0.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了几十件陶器、铜器和铜器。?一个水桶,几十块人骨。陶器有双鞍罐、单耳罐、双耳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盆、豆、芦、碗等。泥质陶土有两种:粗砂陶和细砂陶。陶胎多为褐色,表面颜色不均匀,多为褐色、灰色、黑色。各种陶器有棕色、橙色、黄色、灰色和黑色。陶器是手工制作的,以素色为主,也有绘画、附加堆砌、雕刻、镂空等形式;另外还有雕刻符号,多装饰在双鞍口、豆、罐的颈部。属于安国型的西瓦文化,对研究陇东南西汉先民的生活有重要价值。郑家磨遗址位于澧县严观镇中川村,在县城以西约35公里处。该场地位于猫水河西岸的第一个场地。东临尚墨村,西临夏沫村,天水至澧县公路从遗址南部穿过。考古学家裴文中在1947年发现,自1958年以来,各省、州、县进行了多次复查。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出露在地面和悬崖上,经鉴定为半坡、庙底沟文化遗存。它面积大,遗存丰富,保存完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坪遗址位于澧县石桥乡圣泉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0.85-2.8米。多年来,出土了陶器、石头和骨头。陶器有灰、棕、红、黄两种。装饰图案为绳纹、螺旋纹和附加绒纹。彩陶为黑底红陶,有钩叶点纹、网纹、巨鱼纹。地上散落着许多陶器碎片,有碗、壶、罐、瓶等等。出土的一件完整的器物是一个变种鲵鱼彩陶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它有一个狭窄的嘴,扁平的嘴唇,细而高的直脖子,圆肩膀,深斜的腹部,平坦的底部,双鼻子和耳朵附在腹部。颈部之间画两条横线和圆点,肩部画弧形三角形和类双角图案,腹部画双变异鲵鱼图案,腹部画弧形钩叶圆点图案。遗址遗存丰富,多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庙底沟型和石岭峡型,其次为周代遗存。1947年首次发现于裴文中,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遗址位于澧县石桥乡高寺村。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200米,文化层厚4米多。悬崖上出露有灰层、灰坑、灶址、生活面等遗迹,表面有大量混砂、泥质、细灰色、红色、橙色的陶片。装饰品包括绳纹、彩画等。有尖底瓶、滚盆、碗等。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车、骨锥、骨钩等制作工具。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女性头像出土于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属于仰韶文物。剩余高度为12.5厘米,宽度为8.5厘米。陶器的颜色是橙色的。五官是用打桩和镂空相结合的方式塑造的。眼睛深邃,嘴唇微张。以极其精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兴盛时期的少女形象,堪称原始肖像的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收入《中国美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