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两次骗过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三国志》等史书没有记载蒋干的传记,但在《三国演义》中,蒋干是一个鲜活的小丑形象,与事实不符。蒋干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老人也没有具体交代蒋干最后的结局,所以他的去向也就不了了之了。
蒋干两次遭遇曹操。
蒋干,在演义中,两次出场,都让曹操吃了苦头。有一次蒋干偷书,曹操上当,杀了刚刚投降的刘表水军前将军蔡瑁和张赟。第二,推荐庞统,庞统给曹操出了一个妙计,用铁链把船连起来。周瑜放火烧赤壁时,曹操被烧得很惨。
故事非常经典,合理,生动,引人入胜。只有这一桥成全了周瑜,恶心了曹操,委屈了蒋干。
历史上真实的蒋干
《三国志·周瑜传》裴引《河表列传》:(干)“有好相貌,以才辩,独立于河淮之间,而为正。”
《江表列传》是西晋高平县昌邑人俞璞编撰的一部书。原书已佚,仅存裴松之《三国志注》部分内容,有一定可信度。其中提到蒋干,说他一表人才,以能言善辩著称,在江淮独树一帜,无人可比。
周瑜,蒋干的同乡,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祖父周静和叔叔周中都曾在韩太尉的职位上任职。他的父亲周毅曾经担任洛阳令,官职很小,但也在天子脚下任职。
正因如此,周瑜年轻有为的名声广为人知。渴求智慧、自以为可以被说服的曹操,秘密南下扬州,派蒋干去见周瑜。
蒋干看到了周瑜的桥,在《蒋彪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他身披布巾,委身私追。于出来见之,曰:“命好,不远千里来为曹游说?”甘曰:“吾与祖夏国分离,又远在,特来谈雅、谈规矩,云里谈客皆奸诈。”余说:“虽不如我阔大,但听弦知雅乐。”因为耽搁,我们摆酒摆菜。
当他结束时,他说:“我有一个秘密,我要去博物馆。不要邀请我自己。”三天后,周冠英邀请甘州参观仓库里的军事装备,还设宴给侍者看玩的东西,因为他说:“夫君遇知音之主,从外托付其义,从内约束其骨肉之恩,言传身教,有福同享。如果苏和张更生这么高兴,他会感激不尽的。”只管笑,无话可说。
蒋干披着粗布毛巾,扮成平民来到周瑜的住处。周瑜亲自出来迎接他。虽然蒋干做了伪装,但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目的是给曹操当说客。
蒋干说:“我们是同州老乡,相知甚远。我们到这里来谈友谊,来看你一眼。而你说你是别人的说客,太没意思了。”
为了缓和尴尬的局面,周瑜说:“不做说客就好。我虽比不上音乐大师隗嚣和,不能称之为知己,但我还是可以欣赏音乐,懂得一点雅乐的。”周瑜擅长听钢琴,这是有名的。“如果音乐是错的,周郎会处理的。”他是这么说的。
既然我们不是来当说客的,那就来听个小曲吧,哈哈。
但是周瑜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就借口有事出去了三天。回来后,他邀请蒋干参观军营,查看仓库里所有的军事装备,并向蒋干吹嘘孙权给的稀世珍宝。
周瑜对蒋干说:“人之为人,遇知己,当以心待之,以德报怨。我们是老朋友了。就算苏秦和张仪投胎,回来也很难疏远对方,何况是你。”
蒋干只能干笑一声,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蒋干回国后告诉曹操,周瑜为人豪爽儒雅,言语无法劝他疏远。而且蒋干还向曹操提供了一份资料,说这里有很多像中州这样的人才。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这个桥段和演义差不多。罗贯中做了精彩的加工,确实是天才的创造。比如《群英会》《姜表列传》确实提到周瑜身边有很多名人。
蒋干是名人,也是能说会道的人。但在周瑜面前,他却无言以对。但蒋干也是个识趣的人,没有罗贯中描述的那么龌龊。周瑜既然铁了心要追随孙权,蒋干就建议曹操不要自取灭亡。曹操放弃了游说周瑜的计划,就不会有诈。
但是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曹操秘密赶到扬州,派蒋干去游说周瑜,大概不是赤壁之战到来的时候,而是之前。既然孙权已经决定与曹操开战,曹操此时对周瑜的游说就显得底气不足。
如果曹操没有这个信心,他可能会千里迢迢来到江东,与孙刘联盟决战。
大概是曹操渴望周瑜的才华,《赤壁之战》之前就想称其为己用。当时,曹操还对另一位伟人太史慈有所想法。据《三国志·兀术·太史慈传》记载,曹公闻其名,发善信封之。省里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当归是存的。
骁勇的太史慈,和江东霸孙策齐名。当曹操得知太史慈的名字时,他派人给太史慈送去一封信,并用竹篮送给了他。
当太史慈打开它时,他发现里面没有字,只有当归,这意味着说服太史慈回到北方,为他的家乡工作。太史慈,黄县(山东龙口)人,迁居江东。建安十一年(206),两年前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从太史慈一案来看,曹操一直在挖孙权的墙角,游说周瑜也是曹操激进策略的一部分。因此,豹眼认为曹操很可能在赤壁之战前派蒋干去游说周瑜。
一是赤壁之战,曹操不可能偷偷跑到扬州;第二,曹操通常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使用双重间谍,就像对付马超和韩遂的方式一样。
这时候派蒋干去游说周瑜,更有可能是挖掘人才,就像劝太史慈做当归一样。游说周瑜很可能是与说服太史慈同步进行的。周瑜和太史慈本来是孙策的好朋友,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就死了,所以不太可能在赤壁之战游说周瑜。
第二,周瑜出征三天,肯定是为了陷害蒋干。周瑜做了大量工作后,带着蒋干四处参观,不停地炫耀。只是说明江东人才济济,兵马充足,孙权慷慨大方,大家都乐于跟随孙权。
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打这种歪主意。没有人愿意背叛孙权去投奔曹操。蒋干是个聪明人,不会自讨没趣。
罗贯中对蒋干的解读有什么意义?
罗贯中把蒋干对周瑜的游说放在《赤壁之战》的专书里,并没有诋毁蒋干的意思。对于一个对历史潮流影响不大的人来说,罗贯中没有必要这样做。
罗贯中这样做的用意,不仅是为了显示周瑜的智谋和曹操的愚蠢,也是为了显示周瑜对孙吴的忠诚。《江表列传》:刘备从京归来,有权乘船,带着张昭、、鲁肃等十余人去追他,大摆宴席送别。赵、苏等人先出去了,只剩下他们一个人在权且矜持的话。因为他们的话,他们感叹于说,“文武之计简单,千人皆英。尽管它的身材庞大,我担心它很快就会成为一个部长。”
赤壁之战后,周瑜极力劝说孙权不要把荆州借给刘备,而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大概也是周瑜出的馊主意,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刘备出嫁,从孙吴首都返回时,孙权带领张昭、秦松、鲁肃等人送别刘备。张昭、鲁肃等人出去后,孙权留下刘备私下密谈。谈到周瑜,他感叹:“周公谨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我怕他不会一直是个男人。”我们看不出这是刘备说的,还是孙权自己说的。
我觉得这是私人谈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姜表列传》的作者俞璞是怎么知道的?
据《江表列传》记载,虞破魏军时,曹公曰:“独留我不耻。”后蜀、全曰:“赤壁之战,值得染病,独船焚而退,使周得此名。”
魏昱的声音很遥远,所以曹公和刘备急于怀疑它。权临死时含泪说:“有之富,现在短命。他为什么要孤独?”有权称呼你的爵位后,你说“孤独的不是周公谨,不是皇帝。”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不服气,于是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因为一场疫情,他烧了自己的船,主动退出,让周瑜的小子名不副实。
刘备的本意是离间孙权与君主的关系,不听周瑜的话,否则日后难以控制。曹操的本意是周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你也不用觉得周瑜有能力。
周瑜的名气太大是因为赤壁之战打败了强大的曹操,而曹操和刘备都想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这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周瑜的不忠是来自刘备还是孙权,我们不得而知。按照一般的逻辑,就算是在刘备的头上。虽然姐夫和妹夫关系很近,但孙权这种老奸巨猾的人,不太可能说出这种跑调的话。
刘备很有可能泄露这一说法,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系。周瑜病逝后,孙权痛哭流涕,说了许多非常感人的话。但是人死了,就不会再有不忠了。这就是周瑜英年早逝的原因,有人怀疑孙权做错了什么。
周瑜一直主张除掉刘备和诸葛亮,密谋放弃也是周瑜削减敌人的计划。作为政治家,孙权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留住刘备会有好处。但周瑜不得不赶紧除掉,这也让孙权担心。
如果刘备被灭,意外被俘,周瑜会不会有别的想法?
孙权迟迟不同意周瑜的进攻计划令人惊讶,这表明孙权有顾虑。孙权批准周瑜的计划时,周瑜36岁死于回朝准备西征的途中。
对周瑜的提防是必然的,因为孙权最后连儿子都没饶过,但是否害他就不好说了。没有历史记载,不能妄下结论。
因此,豹眼认为,罗贯中对蒋干这一招的描述,不仅仅是为了丑化他,而是影射政治斗争的残酷,鼓吹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也是为了贬低孙权对礼仪的信任,丑化孙权才是其目的。
这就是罗贯中解读蒋干游说周瑜的目的。丑化蒋干不是他的目的,所以他没有说明蒋干最后的结局,因为这不是重点,也不是罗贯中要说明的问题。
并不是说蒋干的结局在史料中没有记载,罗贯中也很难随意安排。按照老罗的套路,他并不关心一些历史人物的生活,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所以蒋干的结局不了了之,不是因为罗贯中不知道结局,而是因为他不需要。
老罗都没安排蒋干的结局,更别说别人了。总之,蒋干最终还是死了,只是何时、何地、如何而死,不得而知。既然罗贯中先生不是因为上了周瑜的当才安排曹操杀了蒋干,也就是直接上了蒋干的当,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推测曹操暗中杀了蒋干。
就算蒋干死了,也尽量不要在已经血腥的政治上再加盐,留给历史一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