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供销社
因为这双鞋是从镇上的供销社买的,在父亲的一再提及下,我在没去过镇上之前,就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当时镇上还叫公社,村里叫大队。直到1985年公社改乡,村民们习惯把去镇上当去公社谈了好几年。直到今天,村民们仍然把村委会描述成一个大队。似乎有些东西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了,但是这个时代的供销社的产物,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镇上的供销社。这是一排非常高的尖顶风格的街道建筑,后面是一个宽围墙的院子。首先,我被门两边折叠的绿色木门吸引住了。进去后发现比村里的小卖部大了不止几倍。我当时很震惊,因为我没见过世面。里面有一个长长的玻璃柜台,后面有一个高高的架子。上面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
我在镇上的中心小学上了五年级后,去供销社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去买文具,偶尔买些糖果。但最难忘的经历是在那里买书。
我最早是和同学在那里买的绘本,都是当时流行的反特题材的漫画,比如《梅花党》。但我并不满足于看这些简单的绘本,而是在绘本柜台旁思考着那些厚度不一的流行小说。于是初冬的中午,放学后我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供销社。因为当时电视上有一个叫《乱世金梦》的连续剧,我花45分钱买了一本叫《乱世金案》的小说。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看了几页,失望地发现,书和电视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容却完全不相干。
那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反正对我来说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但可惜我没有保存下来,而是用那本薄薄的新书换来了一本破破烂烂却沉甸甸的《桥升》。
后来,当我知道了语文课本上的“宋武打虎”后,我想买一本《水浒传》。那天,我带着一元钱的午饭走进供销社,站在柜台外,隔着玻璃反复看着五颜六色的书皮。最后停在《水浒传》上,跟业务员一打听,价格是99.9美分。当我拿着我想要很久的书和拿回来的一分钱的时候,我又犹豫了。最后我怕我妈因为买书被罚,饿了就退了。有一段时间我很惭愧,我没有勇气错过一顿饭。但后来想想,即使没有买那本书,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看厚度,只是缩短版。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去供销社了,或者说从来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供销社后来承包给个人,再卖给个人。原来的尖顶房子拆除后,在原地建起了大楼。
就这样,供销社彻底从镇上消失了,但供销社和与之相关的东西还是会偶尔出现在我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