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教学研究者的职业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从研究重点上,教研人员要避免“坐言起道”,做到“两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课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在职的教研人员,大部分都是学校出来的。他们曾经是非常优秀的老师,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这样的经历甚至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的坚实土壤。但随着经验的增长和职业惯性的增加,教研人员越来越容易坚信自己的经验判断,更习惯于坐着说话。其实我们离生动真实的课堂越来越远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教研人员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边讲边讲”、“重讲轻做”、“重培训”、“轻评价”的倾向,极大地帮助了一线教师。所以,在校园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听课评课的“活动组织者”,很难看到“全神贯注于课堂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课堂是研究的前沿。在杜威看来,课堂是学习的实验室,而斯坦豪斯把课堂看作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在催生课堂教学的各种变革。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教师也每天都在寻找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不深入课堂,及时掌握这些真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我们的工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个优秀的教研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员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不仅仅是指导和示范,更重要的是参与,与教师一起体验和成长。我们要求教研员每学期开设全区示范讲座,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答疑。面对新课程,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还是新人,入水前都有很多顾虑,可能会呛水,失去平衡。但是入了水之后,都多了一些理解和思考,少了一些想当然,和一线老师一起呼吸,一起分享新课程的精髓。许多研究者幽默地说:“专家学者太理性,一线教师太感性,我们是中立的,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是我们的个性。”我们曾经要求教研员以“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为题,面向全区进行实践研究。其中,教研员参加公开课的研修方式受到89%教师的欢迎。教研员研究重心的改变只是表面的结果,更本质的是教研员话语方式的改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正在生成的新的教研文化。

第二,从研究取向来看,教研员要把“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扮演多重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和研究者必须了解学习方法的变化。

但是,我们知道,“教”是普遍公认的“老师的教”。所以“老师的教”的研究是我们教研员比较熟悉的,也是我们比较擅长的方式。在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背景下,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研究者,都存在强调“研究与教学”而忽视“研究与学习”的问题。然而,近20年来,经过几次新教育理念的洗礼,教育改革实践的冲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师角色日益深入人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甚至是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使教师仍然是唯一的服务对象,也要做到“研究与教学”和“研究与学习”并重。此外,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和同行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设计了我们的新形象,将我们定位为教师的专业引领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但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形象设计首先必须依靠“研究”这个最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教育中所有学校的教学和课程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学生学习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个体的稳定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这种研究需要我们在现场,也必须依靠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当我们孜孜不倦地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呼吁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也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如果我们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将很难承担教学和研究的重任。必须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学习研究”,都是“见物不见人”,这是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错误,这也是教研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但我们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充分尊重他们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主成长和主动发展。

第三,从研究深度来看,教研员要实现从“活动教研”到“问题教研”、“课题教研”的转变。

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可谓繁杂,包括下发文件、遴选精品课程或优秀论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编写教材、命题测试等等。这些任务固然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但仅仅完成这些任务或满足这些任务,是很难完成新课改任务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民主的过程,而不是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建设的过程。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专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实践中也没有模式可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赖于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并肩探索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研究者作为课程改革同一主体的成员,应该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前行,将专业指导与基层实践有机融合。

因此,为了实现对学校的有效指导,教研员必须具备研究问题的能力。最近我们认真解读了教研员的《新课改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报告,请他们把实践中的问题归纳成可以研究的课题,再回到实践中去,提高问题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一项值得期待、充满挑战的任务。希望探索出一条“实践-问题-实践-新问题”的教研新路。教师和研究者有必要成为“问题教研”和“课题教研”的主导者和研究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敏锐的“专业眼”,才能捕捉到别人日常教学生活中有价值、有分量的话题,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策略。虽然在一些西方研究者看来,教育研究的重点不是方法或方法论,但如果离开了掌握方法的前提,我们的研究就可能陷入没有研究的泥潭,重蹈实证实践的覆辙。因此,我们认为“实践-问题-实践-新问题”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方法。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一个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但这个方案要成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程,必须依靠教师经过一个公开、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因此,教研员要努力构建“参与互动”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主体的参与意识,让教师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学会沟通,在沟通中共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让每天上课不成为单调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快乐道路。"

教研员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的追求不仅仅是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追求卓越的品质,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