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县人口多少?覆盖区域?人口密度?

彭阳县总人口26.26万人(2013),人口密度约104人/km2,面积2,528.65 km2。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缘,六盘山东麓,面积2528.65平方公里,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6.26万(2013),政府驻白杨镇。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灵儿、六合遗址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及其层位,都表明原始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我国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从事大量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境内曾经是伏羲、女娲等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

夏朝

朱钰的“九鼎”分九州,彭阳属永州,居住在戎狄部落。

商朝

彭阳居住着鬼、羌等民族。《易经》说:“高宗帝攻魔方,三年镇压。”皇帝的妻妾好到可以攻羌方。《竹书年谱》载:“武邑三十五年,周王西征鬼戎,擒翟王二十年。”《周易》还记载,殷商末年,“震以斩鬼,三年赏赐于大国”,说明当地人口增加,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强。

西周

《史记·周本纪》和《纪中纪年》载:“自吴王灭殷乃至隐居之王,已有257年。”。据《汉书》记载,“安定谷之间,坤戎为旧土”,戎族最大的分支坤戎就居住在彭阳及其附近地区。西周时固原地区称为大元之境。到了周穆王,戎狄不纳贡,发兵西征狗,俘获五王,迁大宛。在周懿王,郭公奉命率领六个师去攻打奥哈拉的第戎。至于羽泉,他赢了一千匹马。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攻打水镜北岸,尹吉甫反攻大元。Xi夹盘上有碑文记载。《史记·周本纪》载:“王旋南死为师,惟望民居大元。”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对当地人口进行了调查。

春秋时期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周平王末年,夷曲、大理、乌什、坎扬位于齐、梁山、荆、齐之北,彭阳属夷曲戎居。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东移东进,西进。秦国的土地越大,形势就越好。距离秦穆公征服西戎并吞并弱小的诸侯国(公元前623年)只有30年,他利用鱼雨的计划攻打西戎王。“也是国十二,开万里。”住在”。

战国时期

秦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秦攻伊渠,攻取伊渠。袁庚五年(前320年),秦惠文攻伊渠,取于之(今甘肃庆阳)。袁庚十一年(前314年),又攻伊曲,得二十五城,灭乌石荣,置乌石郡(今靖远县)。此后秦惠文王欲攻楚,曾在朝那上书咒楚。晋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皇后诱杀伊渠王荣,伊渠被秦所灭,在此建立北帝郡,以朝南郡(今为古镇)为中心,郡界长城遗迹为朝南郡北缘。

秦朝

秦灭六国后,取消诸侯分封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朝那郡属北帝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帝巡北地,陇西经朝那。始皇三十三年(215),蒙恬将军发兵三十万,北攻匈奴,疆域北扩。潮纳县相对地处内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吴氏罗养牲畜,极力拒卖。寻找奇怪的东西,并提出王烿的遗产。荣王付十倍,畜比畜,以粮量牛马。”秦始皇命他为君,好让他受群臣之邀。“根据文献中零散的史料,无论是辛集乡的石堡(偃师赛),还是城阳乡的五堡(乌石堡),都与乌石罗有关。

西汉

西汉初地方建设仍沿用县制,郡有郡守、校尉之职,朝那郡是北方郡中一个校尉的划分。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商单于140,000骑入朝关,杀了北帝郡一校尉,把他带走了一个月。汉高祖丁原三年(前114),北帝郡设安定郡,治高平(今袁州区),隶凉州刺史部,统领高平、朝那、乌什等21郡。丁原五年(前112),武帝“元秋庙向那地方进发”,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他与赶车人的胜利。汉武帝时,他曾六次北游,并在此定居。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国号,改了大部分地名和官名,但朝那郡不变。

东汉

中国有12个刺史部(州)和一个李思府,而朝那县仍属凉州安定县。汉安五年(111),因北羌起义,赵霞安定等三郡随安定郡迁至杨梅(今陕西武功县)。舜帝永建四年(129),下令三郡还旧地,“让祭奠郭璜的人还旧郡,修城设候。”泾阳入朝纳县,县域扩大到平凉西北。永和六年(141),东西羌相遇,势力强大,迁都扶风安定县(今陕西新平县)。狄咸初平元年(190),新平郡位于安定郡、扶风郡,随郡迁回该郡。

三国时期

曹魏在九州恢复建立龚宇,朝那县隶属永州安定县(治林箐)。此时高平郡(今袁州区)位于曹魏政权与胡强的分界线上,于是高平郡被放弃,进入朝南郡。安定县的管辖范围也大大缩小,只有高平以南的朝纳等六县。

晋代十六国时期

晋分“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朝那郡仍属永州安定郡。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除了原有的汉、氐、羌等民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秀土、白蒂、黄石等民族。史书中所说的“平凉杂胡”是指潮纳县的少数民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朝那郡分属前赵、后赵、先秦、后秦、夏五个少数民族政权。赵朝以前,朝那郡属永州安定县及其后的陇东县(治泾阳,今平凉安定镇),在高平(今袁州区)设朔州牧。后赵追随前赵。前秦永兴二年(358),在原朝南郡杨进川设立平凉郡,郡治在新集乡,以居住在当地的秀土族首领金喜为首任太守。后秦时期,平凉县是北雍州“陵北五县”之一。即使在夏天,也没有县,只有城市。县平凉市(今辛集乡)属凉州。夏圣光元年(428),何厉安定在平凉城即位,任临时都城近三年。圣光二年(429),姚钦时期在黄石古(今红河乡)筑长城护军。

南北朝

城市建设北魏、西魏、北周先后治理本县。北魏神思三年(430),吴泰率军亲征平凉城(今辛集乡),城陷。夏帝何至陀(今甘肃天水),平凉归魏。神四年(431),钱伟平凉县被银盘(今甘肃省平凉市东)统治。延河三年(434年),魏杀了郡内秀土族首领金牙,秀土族立金牙为首领,揭竿而起反抗魏。太炎二年(436),魏设高平镇(今袁州区),辖战国秦长城以北地区和长城以南荆州府龙洞县朝纳县。郑光五年(524),高平镇改为原州,辖高平、长城两县。长城郡领黄石、白螭两县,郡址在黄石郡,即夏莲长城警备队旧址黄石古(今红河乡友联村古城遗址)。黄石县是原潮南县,白螭县(治县待考)是原高坪镇。仍以今县长城为界,朝那县废。西魏初,沿北魏而建。553年,黄石县改为长城县。北周时,设立袁州总政府,辖高萍(今袁州区)和长城郡。建德元年(572),平凉郡位于杨进川平凉市(今新集乡),属长城郡,废弃于白螭县。

隋朝

隋初,将南北朝时期的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文帝第二年(582年),州县改组,停长城郡。长城、平凉两县直属袁州。杨迪大业二年(606年),长城县改为拜泉县。大业三年(607),行省合并为州县,原州改为平凉郡(今袁州区)。县界分属平凉县的平凉县、拜泉县、罗谷县(甘肃省镇原县)。洛古县只辖县内一小部分(约孟源、冯村、小岔等地)。

唐朝

唐初全国十路,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路,州县两级设立地方政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隋朝平凉县改为原州(今原州区),属关内道,辖平凉县、拜泉县。武德八年(625),拜泉县由杨进川(红河乡)迁至汝河川(今县城附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在兵部直属的拜泉县设立彭阳柘冲杜威府。唐玄宗五年(717),原址在杨进川(今辛集乡)的平凉县,迁至泾河以南的古赛市(今平凉安国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入大地震关,被困袁州,拜泉县大部分地区被困吐蕃。唐玄宗大中三年(849),收回关陇,原州划归高萍(今原州区),恢复拜泉县。唐朝黄巢起义后,吐蕃趁机再次入侵,拜泉县再次落入吐蕃之手,被废弃。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彭阳的大部分领土被吐蕃占领,只有这个县东北的一小部分(即隋氏谷林县辖区)属于北方割据政权。即先后属于齐(李的割据政权)、后唐、后金、后汉、后周。

宋金时期

宋初,因“高平、拜泉、平凉三县谪居”,县域仍属原五代管辖,属北宋庆丰路原州(今甘肃省镇远县)。直到道光元年(995年)宋太宗才收复了原州失地。直道三年(997年)建立真容郡(今袁州区),与袁州同属秦风路。李青元年从靖远路分出后,也属于靖远路。镇荣军辖本县一县两村,分别是彭阳县(今县城)、东山寨(今古镇)、干兴村(今王洼镇梁浩古镇遗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阳县为彭阳市。原州辖本县三个村,分别是井岸村(今小岔乡耳市)、平安村(今城阳乡转湾)、遂宁村(今蒙元乡苏拉市)。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部署边防,靖远路扩编十一将,其中第四将驻遂宁村,第六将驻彭阳城。

晋初沿袭辽制,军队升为州,或城、堡、村、镇升为县。荣军镇升为荣州镇,转入凤翔道,辖东山县(宋东山寨生)领导彭阳、干兴堡。园洲改清源路,仍辖县内三村(靖安、遂宁、平安村)。金爱宗郑达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攻破德顺府(今隆德县),避过蒙古政权管辖的六盘山。

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行省合并为州县,撤销县域东山县的设立,直属镇远州(今甘肃镇远县)。至元九年(1272),芒格皇帝封为安西王,在开城(今袁州区镇)设王祥夫,移民耕田。元末十年(1273),开城道设在开城府,广安郡(今古城镇)设在金东山郡旧址。元十五年(1278),广安县升为广安府。元英宗在位第三年(1323),开城道成为开城州。

明朝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开州减为开城县,广安府撤销,并入开城县,属平凉府,关西道,陕西布政司。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成县升为固原府,迁原州旧址(今原州区),县属固原府管辖。明代,彭阳县曾是官牧基地,灵武监(后改为清平监)驻彭阳县,统领清平、万安(今环县车道乡),隶属陕西马援寺。

清朝

清初,编制基本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地、县四级。康熙四年(1665),固原府上栗平凉府改为甘肃省,固原府辖李东长、李勇锋、李清平、万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府升为甘肃直隶府,下辖兴上里、兴下里、李东长、李勇锋、清平涧、万安涧。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固原直隶州改为固原县,隶属甘肃靖远道,县以下的编制基本沿袭清制。民国18年(1929)实行区村制,县域为固原县东区、万安区、南区的一部分。民国二十三年(1934)实行乡保甲制,县内有城阳、草庙、万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内设王洼镇、城阳乡、万安乡、张华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新建立区制,县域分属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