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颁布理发令,百姓要扎辫子。秃顶的人该怎么办?

辫子齐腰高,走来走去,看花开花落,聊人生;编在脖子上,打战场,征东南西北,一统江山。

总的来说是清朝很多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

与其他朝代的热血男儿不同,他们头上长长的黑色辫子有时比女人的发饰更引人注目。

清朝的男人都要扎辫子。对秃顶和秃顶有什么影响?

第一,“理发令”有特权。

“身体是皮外伤,父母不敢损伤。”受儒家思想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清初,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削弱汉人的反抗意识,清政府颁布了“剃头令”。

通过“不从者斩首”的手段,强迫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族剃满族发式,即头上的头发要大面积剃掉,只留下头顶和后脑勺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

这个命令限制了理发的时间。如果10天内不剃头,或者不符合官方标准,地狱交钱,甚至会被斩首。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剃毛顺序允许秃子两边推,秃子不需要编辫子,前提是听话。

秃顶和秃顶的人脑袋已经在大面积发光了,在这次理发运动中也安心了不少。尤其是秃顶的人,就是达不到“头上留两条辫子”的官方标准。

第二,中期辫子的演变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渐统一和稳定,对剃发的规定有所放宽,辫子也由以前的两条改为头顶一条。

而且,头发的范围可以更大。此时的辫子更大,下垂,更大方得体,不像前期那么小家子气。

对于秃顶的人,只需要剃掉后脑勺后面的一小部分头发,辫子还是可以编的。

对于秃顶的人来说,没多大关系,但是省去了编辫子的时间和编辫子的潇洒。

第三,后期制度宽松

到了清末,剃发越来越宽松,男人剃掉前半个头发就够了,后脑勺后面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形成一条长长的大辫子。

可以编辫子打坐,也可以围着辫子练武。大辫子也成为了清代男性的一道特殊风景。

随着时间的增长,满汉民族关系越来越融洽,社会上的麻烦和摩擦自然少了,编辫子也成了一种习惯。

至于秃不秃,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不矛盾就好。

时代在变,清朝的辫子风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史书的记载和后人茶余饭后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