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历史沿革
连云港有着悠久的航运发展历史。其前身大浦港于1905正式对外开放。现港址建于1933,一期工程完成于1936。建国后多次改建扩建,特别是1973以来。主要作业港区由马尧港区(原老港区)、庙岭港区、徐沟港区、奇台港区组成,形成了运输组织管理、转运、装卸仓储、多式联运、通讯信息、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港口。
港口现状、泊位现状2006年底,连云港港拥有泊位41个,岸线总长7618m,其中生产性泊位37个(含待泊泊位2个),非生产性泊位6个。生产性泊位(不含待靠泊位)中,30万吨级泊位1个,65438+万吨级泊位2个,7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泊位2个,3万吨级泊位1个,2.5万吨级泊位5个。除12为煤炭、散粮、木材、集装箱、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外,其余20个泊位基本为2万吨级以下通用散货、杂货泊位。生产泊位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徐沟港三期59#通用泊位西侧滚装码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位于马尧港区(原老港区)、庙岭港区、徐沟港区和关河口港区,总泊位长度7255米,年综合通过能力4077万吨。泊位构成具有支持大中小泊位、专用泊位和通用泊位的特点。徐沟三期59#通用泊位于2006年8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