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山茱萸?
山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有酸味,可入药。果实叫“山茱萸”,俗名枣皮。入药用,味酸,性微温。它是一种收敛性很强的药物,具有滋补肝肾、止汗的功效。它生长在温暖地带,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淡灰棕色;小枝纤细圆柱形,无毛或者疏生贴伏短柔毛。冬芽顶生和腋生,卵形到披针形,黄棕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圆形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半部绿色,无毛,下半部淡绿色,疏生白色短柔毛,叶脉腋密被浅褐色丛毛,中脉上半部明显,下半部凸起。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槽,底部圆,稍贴附。
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祛湿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呕吐、吞酸、厥阴头痛、寒邪上吐下泻、脘腹胀痛、经期腹痛、五更泄泻。《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吴茱萸“主温下气,止痛,咳逆寒热,祛湿化瘀,驱风祛邪,开窍通络。”《名医录》中记载,吴茱萸“治痰寒,腹绞痛,寒气尽矣。”《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主治心脏病、寒凝、心下气滞、烧心;治霍乱,转筋,胃寒,上吐下泻,腹痛无敌忍者;治全身顽疾,寒食不必,益大肠。“《本草纲目》也记载吴茱萸有“杀毒虫藏牙”的功效。
山茱萸具有滋补肝肾、收敛精气、固脱虚弱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出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性的滋补品,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性。《雷公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强其气,秘之。”《名医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固五脏,开九窍,力大。”《药性理论》记载,山茱萸能“补肾益气,壮阳益精”《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能“暖腰膝,助水污浊。”这里的脏水指的是肾,因为肾掌管五脏中的水。
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品、装饰品、药物和辟邪物,形成了山茱萸的习俗。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头插山茱萸,饮菊花酒,食帐饵,外出宴饮。
相传插山茱萸的习俗始于东汉,到了晋代成为习俗。到了唐朝,插上山茱萸,装饰美化,庆祝长寿。王维的诗《论山假日思山东兄弟》:“独为异乡客,佳节倍思亲,远知兄弟攀何处,处处少一人。”历史上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农历九月初九,山茱萸成熟的时候,人们认为山茱萸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要么把山茱萸树枝顶在头上,要么把山茱萸袋子套在胳膊上爬山游泳,把重阳节叫做登高节,山茱萸节,山茱萸节。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祛邪除秽,招财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