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马寿英》
马守英,绰号“老回”(3),出生于陕西绥德。我只知道他出生在一个边防军,家庭背景和年号不详。他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最早坚持到底的领袖之一,在回族反压迫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到了明代,回鹘已经遍布全国。陕北的延安地区,绥德地区,马守英的家乡,甘肃东部的平凉、庆阳等地。,曾是回族分布较多的地区。明中叶以来,由于吏治腐败、军政不严、土地问题严重,流民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带的回民,每当麦子熟了,就带着妻儿四处奔波,靠收麦穗或卖药为生。当荒年变得更糟时,他们就起来反抗当地政府。回民起义往往与汉人联系在一起,即“与贫民入党”(1),汉族农民起义也涉及当地回民。为此,陕西政府专门规定了禁止持有武器、聚众哄抢回民,力图防止汉军军民“附回”造反。这说明回汉联合斗争已经成为西北回汉杂居地区阶级斗争的普遍形式。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草木焦枯,造成了千里之外光秃秃的土地,人吃人的悲惨局面。但明政府不顾人民灾难,仍然“严劝各族农民”(2),无异于火上浇油,激起更多的反抗愤怒。长期的民变和兵变,终于在天启末年、崇祯初年,在天灾人祸频发的陕北、陇东地区汇成农民起义的洪流。据明统治者所知,当时陕西武装流民的构成是“饥民、镇兵、还乡”,“还乡”是明统治者对回民的侮辱性称呼,充分说明回民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最早的主力之一。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明末农民起义始作俑者白水县人王二发动暴动,与这一带的回民起义有直接关系。王二在劫了宜君县监狱后,带领百姓来到白水县苜蓿沟回民起义军的营地,而白水县苜蓿沟回民早在万历时就已经在这一带与明朝作战。崇祯初年,兖州、关中、洛川、宜川之间的回民趁机崛起,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马守英,一位杰出的农民英雄,在汹涌的起义洪流中脱颖而出。马守英和高迎祥、罗汝才等人首先作为边防战士共同举起了大义的旗帜。边兵或镇兵,他们的起义主要是明朝朝廷财政困难,军官长期克扣军饷所致。从天启末年到崇祯二年,延绥、宁夏、固原的军饷被拖欠了36个月,将士们衣食无着,不堪其扰。他们纷纷出逃,与饥民一起造反。边防战士中,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蒙古族的成员。因此,这支由和马守英组成的队伍,是一支汉、回结合的流民武装,是由所谓“汉降丁夷”组成的。起初转战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崇祯三年(1630)三月。崇祯四年,马守英、成为著名的农民起义军第三十六营的领袖,以子(王自用)为首。崇祯五年,马守英、紫金梁曾进军河南,搞清化、武化,不久转战太行山。崇祯六年五月,马守英率数万大军出太行山,入河北,逼邯郸、沙河两县。这一年,子不幸战死,起义军第三十六营由率领。他们从黄河北岸渡过渑池,突出豫西,开辟了新的抗明战场。
崇祯七年(1634)三月,马守英的一支武装,连同星渡、满天星,从豫西以高风速进入湖北,经枣阳、巴东,西入四川,突破震动远近的川东重镇夔州。这是明末农民军进入四川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马守英、郭天兴等三万大军在川东短暂停留。
不久,他们回到湖广,在云阳黄龙滩作了短暂停留,然后转战陕南商洛山区。与混世王等数万农民军一起,在强大的明军面前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围剿。他们曾经攻入关中,安营扎寨五十里,猛扑Xi安,威胁到明朝在西北的政治中心。崇祯八年八月,马守英等营从陕南商洛进入河南,开辟淅川山区为据点,在豫西卢氏、永宁、陕州、灵宝、南阳等地坚持反明斗争。
马守英率部转战各地,飘忽不定,以灵活的战术打击敌人,往往以智胜敌或克敌制胜。崇祯八年(1635),十月攻陷陕西之战。马守英令部下化装成明军,到陕西省假装换马,趁机攻入车厢,出其不意地拿下豫西北重镇。崇祯九年七月,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在陕西战役中不幸被俘身亡。八月,马守英率军攻下河南开封城,火烧西关,令明廷深感震惊。鄢陵、扶沟,明军左良玉,后至马守英。左良玉相当凶狠狡猾。马守英沉着应战,采取诱敌进郑州的战术,派人进山骂他。左良玉被激怒了,率领军队进入嘉善,被马守英叛军包围。不久,他耗尽了食物,左良玉自杀未遂。后来他带领残部突围,仓皇而逃。这是马守英智胜敌人的典型例子。正是由于马守英机动作战的胜利和对官军的不断打击,使他在明朝封建统治者眼中被视为农民军中“屡骗不腐”的一员。正因为马守英是农民军中极具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的英雄,所以受到各路义军的信任,被视为“求主”。(2)崇祯九年七月,庄王牺牲,农民军损失严重,农民战争一度处于低潮。这一刻,马守英不仅率先开封,打败了左良玉,而且夺取了战机,开辟了新的战场。他趁秋高气爽,官军措手不及。与罗汝才、张等各营会师,共计20万大军。马守英被推选为首领,一直负责菜品,可见他在各路农民军中曾经处于相当高的地位。这支军队从豫西南经湖南、湖北范沿长江而下,进军鄂东,与大别山英山、霍山一带的葛立言(何一龙)、左晋王(何进)长期会师,从崇祯十年(1637)到崇祯十五年(1642)。马守英、葛、左营善于利用山区险要,盛夏在山中歇息,然后主动出击,躲避官军的围攻和追击。他们还善于侦察敌情,主动出击。到处都是人,包括“兴布城里的货郎多被利用”(3),农民军对官军的虚实了如指掌。他们可以采取“兵多必逃,兵少必遇”,“官兵未到必逃”等灵活战术,主动出击。所以镇压农民起义的明朝将领在屡战屡败后,一次次哀叹。由于回纥、葛、左的阵营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江淮出现了“贼为主,兵为客,屡败屡战”的局面。就这样,马守英和葛、左两个营的战士驰骋在大别山、江淮平原。他们曾经占领贺州、汉江、江浦,明朝统治者的首都金陵也被暴露在农民军之下,以至于沿江戒严,警钟长鸣。农民武装沉重打击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封建统治秩序。一些地方官员被农民军的力量所吓倒,只好“收拾印信,报效江边岛”。安庆出现了“有无贸易,与农民军发生性关系”的局面,明朝的威严一扫而空,以至于凤阳巡抚朱大典被罢官。在农民战争处于低潮的年代,江淮地区的惠、葛、左三大阵营的斗争,有效地配合了其他农民武装的活动,为李自成、张不久的东山再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守英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像许多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是一个具有革命气节的英雄。明朝统治者多次引诱他投降,但都遭到拒绝。崇祯九年,马守英又杀了前来投降的明朝连长王进忠,后移营。这也是明朝统治者把马守英当成“骗子”的一个原因。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义军进一步壮大。马守英率部北上,在楚庄王的旗帜下正式编入李自成。主要活动于鄂西、湘西北,攻占夷陵、利州、常德等重要城市。这一时期,马守英率军在河南,配合李自成参加了几次击败明军主力的重要战役,发挥了积极作用。李自成在北上前授予马守英“永福营吴颖将军”称号(3)。李自成北伐北京时,马守英继续坐镇承天、荆州、利州。在这一带牵制明军,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身在四川的张也派人专程与马守英修好,表示要进一步团结敌人。
马守英本人及其起义军的最终结局,据吴在《岁口纪略》中的记载,是崇祯末年,“老已病逝,多人推其妻掌营”。他说,从马守英的八个营中分出来的一支绰号“撼天”的农民武装,共有二十多万人,仍在江北潜山、桐城一带坚持斗争。在吴的书中,出现了“大、小、老”等别称。说明虽然马守英因病去世,但是他的团队并没有解散。值得注意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四月(1645),清朝顺治皇帝也在上谕(1)中说,当时四川的张、湖北的老回回等农民武装还在坚持反清斗争。从参加明末农民起义到清初坚持反清斗争,从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到清朝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是一个有意义的转变。湖北老回民的反清斗争,和顺治五年密拉音、丁国栋在甘肃发动的反清斗争一样,是全国反清总运动的一部分,代表了回民与汉人联合行动的正确方向。
那么,《岁口纪略》中关于老回生存的记载与顺治皇帝的圣旨是否存在矛盾?马守英是在崇祯末年病逝,还是在顺治初年仍坚持反清斗争?问题出在对“老回”二字的解读上,应该是一面旗帜。“老回”有时指马守英,有时指马守英和他领导的武装,后来又指前马守英领导的没有马守英的武装。这样就可以说,崇祯末年的“老惠惠”马守英已经病逝,他的妻子或子侄掌管着阵营,继续打着“老惠惠”的旗号或打着“老惠惠”、“小惠惠”的旗号指挥着这支重要的农民武装,而顺治初年仍在湖北坚持反清斗争的“老惠惠”已经没有马守英的了。“老惠惠”马守英和他的武装部队就是这样结束的。(1)马守英从崇祯初年开始,与高迎祥、罗汝才一起,成为明末最早的著名农民领袖之一。从军十余年,先后转战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被明统治者称为“老巢”的活动区域主要有三个,陕北黄龙山区,是起义最早开始的地区;另外两个是以商洛山区为主的陕、豫、川、鄂边区,以及以大别山区为主的皖、豫、鄂边区。马守英和他的“老辉”武装一直是这三个地区的积极先锋和主力军之一。特别是在农民起义的低潮期,马守英、葛、左坚持在大别山区斗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的中坚力量。在张入蜀和李自成北伐明朝的过程中,惠、葛、左及罗汝才阵营的斗争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顾应台在《明史编年史》中评论明朝的覆灭,说这不仅仅是李自成一方势力的作用,实际上是各种农民军,即所谓“匪军”的共同作用。这个评论还是挺公平的。马守英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具有不可动摇的革命气节。
他的名气和实力让敌人闻讯色变,受到各界友军的广泛尊敬。因此,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老回”马守英成为继李自成、张之后的重要领袖。
最难能可贵的是,马守英一直坚持团结协作的品质。他的绰号是“老回”,说明他公开打着民族的旗号参加以汉人为主力的大起义。他继承和发扬了明朝回汉共战的历史友谊,与其他农民军领袖的团结合作一直很好。当时,虽然明朝的封建统治者对回民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虽然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特别是对与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总是竭力挑拨污蔑,但在有关文献记载中并没有发生争议。起义军中的韩晖人之间,马守英与各路农民军首领之间,并没有因为民族成分不同而产生矛盾和不团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晖人这样做是非常可贵的。马守英先是与、、罗汝才并肩作战,后来又与张、李自成、何一龙、何进等农民军领导人并肩作战,相互扶持,患难与共,情同手足。马守英与张、李自成的关系尤为突出。崇祯初年,马守英揭竿而起反明,张响应马守英揭竿而起,投身部下,得到马守英的赏识。后来,他变得独一无二。(1)很多文献都提到,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大败,全军覆没。他一个人从陕西商洛骑到河南淅川马守英的营地,养伤半年多。后来马守英分了一部分兵力给他,起义又爆发了。(2)这件事显然对李自成后来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作用。尤其是鉴于明末农民起义后期,各路农民军相互猜忌,世仇事件频发,马守英始终积极联合友军对敌作战的作风更是难能可贵。这种作风不仅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值得重视和充分评价。①
(3)据史料记载,马守英、马光裕、孙昂当时都用“老回”这个绰号,说明明末参加农民起义的回民不止一个。本文献给马守英枝。本文摘自白寿彝主编的《回族故事》。
①屈:《万历武功录》卷一。
(2)数六奇:《明代北方略》卷五。
(3)戴笠、吴昊:《怀陵流口总录》卷四。
①谭潜:《国阙》卷九十五。
①郑炼:《边宇简介》第一卷。
(1)吴:《隋口集略》卷四。
(2)戴笠、吴昊:《怀陵流口总录》卷九。
(3)戴笠,吴昊:《刘怀领寇总录》卷十三。
④彭:《平口志》卷三。
⑤戴笠、吴昊:《怀陵流口总录》卷十三。
(1)戴笠、吴昊:《怀陵流口录》卷十四、卷十五。
(2)戴笠、吴昊:《怀陵流口总录》卷九。谭谦的《国阙》是崇祯九年(1636)写成的《谢晋中》。“河南巡抚陈必谦到南阳,南阳县令何腾蛟叫西川贼不听。连长解金忠自己去了,被打死了。”
③谭潜:《国阙》卷99。
①《清世祖实录》卷十五。
①支付成:《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辉之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984期,第1期。据《靖州(康熙)志》等资料指出,老回在1644年被张所冲突,马守英本人被张所害。这件事还有待检验。即使“老惠惠”和他的手下发生了冲突,也绝不等同于马守英被杀。
①数六奇:《明代北方概论》卷七。
②彭:《平口志》卷三。又见《皇帝的小知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