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人民是谁?

1,年过八旬的“年轻”专家

79岁高龄的天津大学教授于一欣,谈起自己的电网技术,依然精神饱满,口齿伶俐。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全国电力系统分析、规划和仿真专家。

从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城市电网优化规划到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等。在电力系统研究领域,于以信教授为攀登高峰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58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现在我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但我还年轻,我还要为祖国的健康再工作20年。“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似乎总是有用之不竭的精力。

2、90后“小清新”

出生于1992的朱新礼是本次受表彰的最年轻的劳动模范,她是真正的“小清新”。素面朝天,衣着朴素...三星高科电气(天津)有限公司的工人朱新礼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在学校的孩子。事实上,再过两个月,她就工作六年了。在生产线上,她已经是老班长了。

她告诉我,她的工作目标很简单:让操作人员按照标准工作,避免不合格产品外流。但在这背后,其实你需要付出很多,严谨,执着,努力...这些话用在这个90后女孩身上,是她作品的现实写照。

朱新礼说,她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她和很多生产线上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一样,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离开家乡,我可能不用这么辛苦,但我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3、“焊接”上的太空梦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一个焊工的“传奇”高地无人问津,广为流传。

2006年,涉及16个国家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一个制造问题陷入困境。不知所措,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请来一位航天“专家”。“专家”实地看了设计方案和部件后,第二天就提出了制造方案。两个月后,这个计划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批准。

这位“专家”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组长高凤林。

火箭发动机螺旋管束大喷管的焊接是少数航天大国的关键技术,一度成为我国运载火箭发展的瓶颈。焊接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高凤林“是在关键时刻接到命令的”。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常保持一个焊接姿势,一焊就是1小时。经过30个昼夜的攻关,他完成了近千米的焊缝加工。

多年来,高凤林一直在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北斗导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中攀登“焊接高地”的高峰。

4.敢在五洋“捉龟”

7062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试最大下潜深度,也是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最深下潜纪录。创造这一纪录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铮。

胡铮是蛟龙的副总设计师。他和队员们一起,在没有借鉴总体设计的情况下,组织实施了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设计和试验。提出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技术方案和陆、池调试方法。蛟龙载人潜水器的研发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和创新的核心能力。

“敢在五洋捉鳖。”现在,他带领团队进行新的研发,并担任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与蛟龙号相比,新型潜水器性能更好,可靠性和经济性更高。

5.农民的“麦神”

头上顶着许多光环的茹振刚,依然像往常一样整天在田间劳作,就像一个种地的老农。“让科学技术走向生产,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他说。

茹振刚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我小时候几乎吃不饱饭,让人民丰衣足食是我的梦想。”20多年来,茹振刚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和推广了“百农62”、“百农艾康58”等一系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至2014夏收,“艾康58”已连续6年成为中国小麦主导品种,累计种植超过2.3亿亩,增产107100万公斤,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因此也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麦神”、“粮财神”。

杂交小麦比目前常规品种一般可增产15% ~ 30%,是全面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意义与我国杂交水稻相同。茹振刚带领团队创造了低温敏感雄性不育转换系BNS,将实现小麦平均亩产增加200公斤至400公斤的目标。

人民网——盘点劳模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