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一生一事无成。为什么他能步步高升?
乍一看,诸葛瑾只是诸葛亮的弟弟;再看,他的另类,他的反常识,是如此的无与伦比,达到了巅峰。
研究诸葛瑾不仅可以刷新我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刷新我们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什么也不做
26岁时,诸葛瑾逃离战争,与家人失散了。然后他的母亲来到江东,遇到了孙权的妹夫浩史。洪惊讶于他的才华,极力向姐夫推荐。刚刚执掌江东的孙权,正是用人之时。
留他做公客,先让他做长史,再让他做司马忠。
孙权的妹夫浩史在史书上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他推荐了诸葛瑾。似乎他一生只推荐了诸葛瑾。当时,诸葛瑾是一个没有背景、财产和工作经验的难民。靠关系或贿赂是不可能的。这么说吧,他靠的是自己的才华,没看到他讲的内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弘子一看到他就震惊了。孙权一见他就视若珍宝,给他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诸葛瑾的独特性才刚刚开始,他的生活充满了魔力。
从26岁到40岁,江东集团经历了赤壁之战、南征之战、合淝之战、绥徐之战、孙刘联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可以说捷报频传,连战连胜,花了一个满月,大团圆结局。但在这十五年里,他从未有过一个名垂青史的想法,从未领导过一次战斗,甚至从未有过一次外交任务。可以说江东集团“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诸葛瑾连个显眼的跑龙套都没跑。
41岁时,为了庆祝刘备占领蜀国,促使刘备迅速归还向他借的荆州,诸葛瑾终于出道,被发配到成都。谈判中,他和阔别多年的哥哥诸葛亮,公开场合只谈生意,私下从不见面。两兄弟分清公私的风格被传为美谈。但如果这次谈判有结果,也没有。当然,地盘不是那么容易拿回来的,但作为讲道理的有实力的一方代表,它连一点好处都没拿回来。反正很丢人。但诸葛瑾回国后,他没有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批评。这个工作真的很容易。
45岁时,他跟随梦露讨伐关羽,夺回荆州。这一次,诸葛瑾似乎真的做到了,但他仍然什么也没做。不过,这么大的功劳,新人也有份。他只是白捡了个侯宣城的头衔。与此同时,对江东集团有突出贡献的门罗得到了南郡知府的职位,派驻公安。谁能想到,吕蒙一上台就去世了,而诸葛瑾却如此毫不费力地接替了吕蒙的位置,并且乐此不疲。
47岁的时候,听说刘备要反蜀,孙权要讲和。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刘,我们不是刚刚夺回荆州,杀了关羽吗?”如果你认为你对我们有深仇大恨,就拒绝与我们和解。真的是小人。我为你考虑了一切。你听我的,不是你身边的将军。我问你,关羽重要还是始皇帝重要?你要荆州还是要天下?我们刚刚杀了关羽,曹魏却废了皇帝!两家都反对你。你应该先报复谁?想想看,这不是很明显吗?"
这是劝说还是挑衅?理由虽然不糙,但也太糙了吧?如果刘备当时有所犹豫,看完这封信就会立刻杀了他。我不禁怀疑,诸葛瑾的话是想说服刘备讲和,还是想表达他对孙权的忠诚。
当时,有人向孙权抱怨说,诸葛瑾在这个时候联系刘备,是为了卖国求荣。孙权说,诸葛瑾绝不会做对不起他的事,就像他绝不会做对不起诸葛瑾的事一样。告发别人是愚蠢的。难怪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在史书上,也不想想诸葛瑾敢背着孙权给刘备写信。这样一封信过去了,死在蜀中!
48岁时,孙权称王。他升任公安局长左将军,一放假,就封一万。一升官就赶上曹丕攻吴。总的来说,这一仗吴赢了,他在这里输了,却没有受到惩罚和批评。
52岁时,诸葛瑾和孙权分兵攻打魏国重镇襄阳,但均被击败。诸葛瑾这次没有受到惩罚很正常,但他甚至被提升了。从左将军到徐将军,张飞在蜀中的地位都是比张飞高的。人比人还得死。
55岁时,孙鹤被任命为将军,佐都护掌管豫州牧。要知道,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并不在吴手里。这是魏的领土,与吴接壤。孙权向诸葛瑾提出的条件的潜台词是:兄弟,你努力工作,我就把这片领土都给你!
62岁时,孙权再次北上,派鲁迅和诸葛瑾攻打襄阳。鲁迅派他的一个亲戚韩扁去朝廷报到,在回来的路上被魏军俘虏。诸葛瑾听了,非常害怕,写信给鲁迅说:“皇帝亲自率领的军队都回去了,只留下我们。敌人攻占了朝鲜边境,敌我皆知。而且现在河水湍急,我们还是在船搁浅之前离开这里吧!”鲁迅没有理会诸葛瑾,而是督促他的手下种菜,所以他和将军们下棋和游戏。知道这一点,诸葛瑾说:“鲁迅是足智多谋的。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于是诸葛瑾亲自来见鲁迅,鲁迅告诉他:“敌人知道皇帝已经回来了,所以他们必须集中在我们身上。既然敌人已经知道了真相,我们就应该沉着冷静,稳扎稳打,然后用巧妙的招数逃跑。如果敌人看到我们今天要走,敌人就知道我们害怕了,肯定会来追我们,那我们就真的危险了。”
终于,诸葛瑾坐上了船队,鲁迅带领所有的士兵和马匹到襄阳。敌人被鲁迅的名声吓住了,立即回城。诸葛瑾把船放了出去,鲁迅慢慢地整理他的队伍,兴高采烈地登上了船。敌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不敢追击,于是全军安全撤退。
这是62岁的诸葛瑾的表现。如果有事发生,他会惊慌失措。有了主心骨,他就负责安安静静地坐着。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听人劝,吃饱饭,言出必行。与两年前去世的哥哥诸葛亮相比,我不知道诸葛瑾是否感到羞耻。
67岁时,孙权兵分四路伐魏,长子诸葛恪各领一路。魏派司马懿在吴郡四路皆败。
这一年,诸葛瑾去世了。在他临终时,他告诉我们不要在葬礼上花更多的钱。他的第一次
这是生命的终结。
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
诸葛瑾干了四十二年,不是无所作为,就是失败,在他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汉末三国时期失败次数最多的纪录保持者。但作为朝臣,他比他那才华横溢、兢兢业业的哥哥更获得了领导们的信任!这是不是说明孙权很有爱?相反,孙权是个卑鄙忘恩负义的君主,他的弟弟孙策为他奠定了基础。他称帝后,只立孙策为王,甚至不肯给他一个名誉皇帝的名号。他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导致她一生不幸,他从来没有补偿过她。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废了太子孙鹤,杀了鲁王孙霸。对于吴东四杰,周瑜、鲁肃、门罗、鲁迅,孙权并不看重他们的后代,但他爱诸葛瑾、诸葛恪。临终时,他任命诸葛恪为生活部长。可以说,孙权这辈子对诸葛瑾的恩情超过了其他所有人的总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无论是谈话还是劝说,诸葛瑾和孙权都不出声。他们只是轻微地表明自己的倾向,粗略地说出自己的意图。如果孙权有什么不爱听的苗头,他就会放弃正在讨论的话题,转而谈别的话题,逐渐从零开始借用别的东西,用自己对类似事情的看法来获得孙权的认同,所以孙权的思维往往是开放的。
吴郡太守朱治,在孙权还只是孙策弟弟的时候,就推荐他做官。孙权平时很尊重他。就算他不满意,也很难说他什么,他觉得很委屈。诸葛瑾猜到了领导的心思,但又不敢明说,就写了一个孙权如何训斥朱治的剧本,朱治被训斥了。孙权看后非常高兴,笑着说:“你解开了我心中所有的结。孔子的弟子颜回可以协调别人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你和颜回一样伟大。”
孙权手下的校尉尹默让孙权不高兴,孙权打算杀了他。众多大臣为尹默求情,孙权大怒。他再三恳求大臣们,但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诸葛瑾说:“我和尹默一样,逃到了江东。我们都是一无所求的穷人。我们今天在这里是因为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不能互相督促用万分之一来报答你的恩情,这让尹默背叛了圣家之恩,犯了罪。对我来说坦白已经太晚了。我真的不敢说什么。”孙权很难过,说:“看在你的面上,我就原谅他。”
羽扇因为率真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为他求情。余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真是一个善良的人。多亏了他的仗义执言和名声,我得罪了太多人,惹怒了陛下太多次。他深为陛下所恨,无望得救。”
艺鹭是孙权提拔的特务头子。简单来说,他就是一条见到谁都咬的疯狗。太子孙登和孙权说过很多次,这个人不行,孙权就是不听。但即使这样的疯狗也不会朱庇特·金戈。艺鹭被处死后,孙权只责备诸葛瑾说:“我们是什么关系?我用错了人。你应该指出来的。”
纵观诸葛瑾一生的言行,至少有三点是有价值的。
第一,在具体的事情上,虽然诸葛瑾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成不了,但他从不挑事。愿意把事情做好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去捡东西。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得到的回报少了,他就会反感。如果你得到更多的回报,你会感到自豪。愤怒和骄傲会让人有捡东西的欲望,但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做的人不会得到回报,最会感恩。理论上讲,没有信用的人自然没有拿东西的资本,但实际上,无论有没有信用,人都很难抗拒拿东西的冲动。
第二,出于对孙权的无限感激和他的委婉表达,诸葛瑾琢磨着领袖的意图。他必须真诚且有条不紊。他达到了奉承的最高境界,发自内心的关心一个人,说他最想听的话。所以大家的好才是真正好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他和孙权关系类似的例子,那就是哆啦a梦和大雄的关系。他的意义在于陪伴。在孙权的心目中,诸葛瑾不是他的下属,而是他的朋友,唯一亲密的朋友。有很多人可以为他做出贡献,但诸葛瑾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别人给他的是他身体之外的东西。只有诸葛瑾能关心他的内心感受,让他感到舒服。这位朋友从18岁主政江东开始就一直陪伴着他,但42年的陪伴从未让他不开心。
第三,和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会经常争权夺利,引起民愤,于是党内就会同情,铲除异己,最终身败名裂。另一方面,诸葛瑾从来没有利用他的领导人的信任来支配。而是帮助同事避祸,多次吵架,抢劫,打架,说实话。弟弟诸葛亮虽然人格高尚,聪明绝顶,但他内有政敌李严,外有宿敌司马懿。诸葛瑾解释了什么是仁者无敌。汉末三国群起,群星云集。除了诸葛瑾,还有谁可以称得上无敌?
三国故事的亮点大多在于征服世界、战胜他人的英雄事迹。只有诸葛瑾的故事是一个反英雄传奇,他克服了自己的自私思想,一生都在帮助别人。
虽然诸葛瑾没有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但他从不算计别人。他善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德服人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春风。在任何时代,他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