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流失了多少文物?
"关于圆明园流失了多少文物,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圆明园专家王道成说。他说,根据档案记载,清漪园(原名颐和园)保存了一份详细的“陈列清单”,详细记录了秦征堂(今仁寿堂)、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陈设,精确到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的陈列清单并没有保存下来,可能已在战争中被毁,从而失去了准确调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今天我们对圆明园文物的盘点,主要来源于众多文物专家的研究。
著名文物专家施叔青先生曾在《圆明园——历史、现状与争论》一书中提到:1973年5月,施叔青随中国出土文物代表团赴法国。参观位于巴黎东南70公里的枫丹白露的一座宫殿。法国人称之为枫丹白露城堡。1863年,拿破仑三世在此又建了一座中国馆,馆内收藏了当年法国侵略军从圆明园掠夺的大量珍贵文物。
中国博物馆前有两只石狮子,馆内有1000多件文物,展出320件,都是1860年从圆明园抢来的。中国馆内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重要瓷器有宣德青花莲花碗、康熙雍正乾隆五彩粉彩瓶罐花盆等。)、景泰蓝复明炉(宫熏)、雕像、挂件、各种玉雕、各种如意、铠甲、明代丝绣。
此外,还有玉石、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象牙制品、雕漆等手工艺品。宫肩带(战车)被解除。据说它被带到法国后,拿破仑三世女王曾经拿走过它。
1890年(光绪十六年),薛福成赴法国,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中国室看到两枚圆明园玉玺,上书“保和太和”(蓝宝石印章);一个说“圆明园印”(白玉印)。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访问巴黎,在奇规馆看到了中国的故宫珍宝和玉玺,他认为是圆明园的文物。
部分圆明园回购文物。
圆明园银铸兽面门环;
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秦公牵线搭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购得,成为该馆藏品。
一对干银头(银铸兽面门环);
2003年北京翰海秋拍被国内买家买走。原属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阁陶佳书店。
干龙粉彩六角瓶套装:
北京文物公司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捐赠给首都博物馆,现藏。
四个动物头像:
牛头、虎头、猴头、猪头等4件青铜兽首被保利美术馆回购。
ⅵ蓝绘瓜边粉彩花瓶;
曾在北京翰海春拍上亮相。这件拍品是圆明园的陈设品,尺寸之大,在乾隆时期同类中实属罕见。
部分圆明园流失国宝。
一幅妇女史的图画
这幅画是东晋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言》所画,宣传宫廷女性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全卷为***12,现存9段,每段后加“真”。《女史图》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至宝。进入清朝后,成为宫中秘藏。圆明园成为继故宫之后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后,这里珍藏着一幅妇女史的画卷。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妇女历史散文图》先被英军盗走,后多次易手,现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四十幅风景地图
“圆明园四十景”包括光明磊落、勤政贤德、方壶景区、澎岛瑶台等。四十景由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渊等历经十一年绘制而成。诗由乾隆御笔题写,工部尚书王有敦亲笔书写,并加盖“圆明园宝藏”等99枚印章。精美的绘画和优雅的书法。“这套四十景采用西方笔法,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圆明园四十景。”王道成评价道。1860年,这套彩绘被盗运回法国,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解密圆明园毁于“四盗”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后,圆明园40景还剩下13余处景观,山形水系未遭破坏。100年后,多灾多难的圆明园是如何历经火、木、石、土“四劫”,彻底化为废墟的?著名圆明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向本报透露了历史真相。
1860:“火劫”
1860年,圆明园被烧毁,大部分建筑被烧毁,花木也严重受损。同治十二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有13处景观。“比如枋湖胜境,澎岛瑶台,都是建在水里的。英国人没有船,也烧不了。”王道成说。1860之后,圆明园内的中华园并未成为废墟,部分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但是这种掠夺和焚烧是这个著名花园灾难的开始。
八国联军入京:“木劫”
王道成认为,目前没有史料证明八国联军曾经进入圆明园进行劫掠,真正劫掠圆明园的是驻扎在清朝西郊的败兵和流氓。这一次,大量的古树被砍伐,甚至被烧成木炭出售。与此同时,剩下的家具被洗劫一空,幸存的建筑被拆毁。没有数字可以证明这些抢劫和破坏。此后,圆明园的古树被彻底毁坏。但此时圆明园的山水系统还没有被破坏。
北洋军阀时期:“石头抢劫”
清朝灭亡后,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夺取圆明园之石,也有人任意使用圆明园之石。例如,军阀王怀庆从圆明园拿了一些石头来建造他自己的花园。富顺的张陵也用了很多圆明园的东西。燕京大学的翟牧师私自从圆明园取走了一对中国手表,至今仍矗立在北大西门。
1917到“文革”:“土劫”
1917后,部分农民开始进入圆明园,山水系统开始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圆明园,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据1980统计,圆明园共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余人,270余户。农民进入圆明园后,为了种水稻,不得不挖山填湖,因为水太深了,种不了水稻;为了盖房子,要挖山取土;为了在圈里养猪羊,就要挖开山垫圈
"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实际上在最近几十年被破坏了."王道成叹了口气。
学者回忆1975对圆明园的第一印象。
1975年,王道成应颐和园之邀,为颐和园写书。考虑到三山五园的完整性,王道成提出去圆明园看看。
一辆吉普车载着王道成和三位专家到了当时的圆明园旧门,汽车无路可走,王道成一行人只好下车步行。讨论一下,先去看看福海,因为是圆明园的中心。
“那是一个夏天,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它就像农村一样。”王道成回忆说,园子里全是农民的矮房子、瓜棚、豆架,一片鸡叫狗叫的景象。“我们直奔福海,只见一片稻田,边上有几棵大柳树,田里的蛙声和柳树上的蝉鸣在耳边。”回顾《史记》中对澎岛瑶台仙境的描述,王道成想象不出这个地方的原貌。
“故宫是一个沧桑的世界。”王道成脑子里只有这八个字。
发现圆明园阁楼照片,现身美国。
发现地: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地下仓库。
发现者: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
"这是圆明园被烧毁那天的照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翻出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1999去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博物馆时翻拍的。很多老照片都堆在地下室仓库里。”老罗回忆说,他受邀去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整理来自中国的老照片。
罗老说,从照片上看,这栋楼外形奇特,是一栋两层阁楼式的建筑。屋顶为琉璃瓦黄色镶边,六角锥形屋顶。最奇特的是桥台是六角星平面,台阶放在星角之间。“我查过圆明园现有的影像资料,没有查出这个建筑的位置,因为没有准确的烧前平面图。像这样的六边形星形平面,在圆明园非常少见。”照片背面手写的英文显示,这张照片拍摄于6月1860+10月18。而这一天,正是历史记载的火烧圆明园的第一天。
“我很诚实地告诉他们,这张照片很有价值,建议他们将来出版。后来他们每天只允许我看一个小时,又赶上感恩节和经理放假,很快就没时间了(让我看)。”罗老还记得那些素未谋面的老照片。
为什么圆明园文物回归难?
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险峰曾前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零距离面对中国流失的国宝。他感慨地写道:“只有当我们面对面地面对失去的国宝时,我们才会对历史记忆、残缺的艺术及其仍然绽放的文化之光有透彻的意识和生动的启发,这无异于一次悲喜交加的灵魂打击。”然而,时隔100多年,让众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回归,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文物外流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被外国侵略者窃取,按照国际法应无条件归还;一个是私下卖的,很难拿回来。如果反了几次,就更难拿回来了。时机成熟时,可以以民间交流的形式归还。还有就是政府的礼物,包括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礼物,除非两国文物交换,否则不能要回来。
2003年,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为圆明园被焚毁时流失海外的猪头铜像寻找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经过艰苦谈判,美国人同意转让,最后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出资近700万元买回。
牛险峰告诉记者,虽然有回馈和索取两种方式,但文物回国更常见、更直接的方式是回购。因为流失文物大多散落在民间,只有进入市场、拍卖等流通渠道,文物才会露脸,才会被国人发现。目前,专项基金按照两个标准关注流通领域流失文物:一是具有较高艺术文化价值的流失文物;二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流失文物,如被抢、被盗的文物。“比如2003年回购的猪头,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技术,还有特殊的战争历史背景。”按照这两个标准,从2003年开始,专项基金接触了一二十件流失国宝,结果良莠不齐。
牛险峰认为,目前“抢了我的就要还”的观点过于简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为海外博物馆只是文物链条中的收藏者,而不是掠夺者。”但他强调,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我们希望海外博物馆认识到中国流失的文物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与他们展开谈判,希望回到原址进行保护。它基于教科文组织的“在原产地保护文化财产”的原则。文物不能脱离原属地的文化氛围和文明序列,否则文化价值会降低,尤其是对原址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但他也坦承,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专项基金目前能做的仅限于合作协商层面,比如邀请文物回国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