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能体现正直的人?
商周末年,商朝贵族顾晚年偏袒幼子舒淇,意图推翻长子制度,令次子继承家业。古死后,舒淇坚持要从哥哥伯夷那里继承家业,伯夷却不愿意继承。为了避免舒淇尴尬,他晚上离开了家,但舒淇也是一个遵守礼仪的人。看到哥哥没说再见,二话没说就去找他。
好事多磨。舒淇终于找到了哥哥,两人决定不回老家,于是去了周国,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周很快就调兵东征攻打。伯夷和舒淇认为周属于商朝的附属国。以下犯上被视为无情,于是上朝谏。他们的善举并没有阻止这场讨伐,反而激怒了周武王,造成了致命的灾难,并被下令拘留。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和舒淇还在为出门发愁。他们认为周朝的建立违反了礼仪制度,发誓不与周人来往,不在周朝的土地上吃粮食。最后他们守着执念,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和舒淇的典故被《史记》作者司马迁列为第一列传,两兄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二、屈原:一跃,一叹千年!
战国时期,众多英雄并肩崛起,尤其是秦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纵向竞争的政策下,各国实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只有楚国能与秦国抗衡,所以才有了“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楚怀王登基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变法,可见他也是有野心的。在他的支持下,屈原主张澄清法度,提拔人才,任用人才,改革政治,联合秦国。
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的利益,于是他设计陷害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以自己为荣。他每次起草法令,都要明确表示,没有我,他是无法成功的。”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和元香谷。
当屈原被流放多年时,楚国的形势变得越来越危急。襄王二十一年,秦将带田雷攻楚,次年更进一步。眼看国家无望,屈原在破城之日投水汨罗自尽。
他想为他的国家服务,但是他不能回到天堂。屡遭流放,心死九次也不后悔。最后他死了,屈原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第三,苏武牧羊,而不失节。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派中郎将出使匈奴。不巧的是,就在苏武即将完成使命准备回国的时候,匈奴国的勾践企图劫持可汗的母亲阏氏,张胜也参与了这一活动。事件发生后,苏武受到牵连,被关押在匈奴。
当时匈奴单于逼苏武投降,先把他幽闭在地窖里,苏武不屈服,靠雪羊毛过活。可汗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地区),让他牧羊。
“既然你不投降,我就让你放羊。等这些羊生了小羊,我就让你回中原。”可汗只给了他几只公羊。
苏武在白雪皑皑的北海举行汉节放羊。唯一陪伴苏武的是代表汉朝的汉节和几只羊。一年又一年,使节们身上挂的牛尾饰品都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变白了,但韩杰从未离开过他的手。
后来汉武帝死了。苏武得知消息后,朝南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血顺着他的嘴角流到地上。从那以后,他整天哭,谁也劝不动他。
昭帝登基后,匈奴与汉达成和平协议,苏武终于可以回到家乡。孔子?他说:“任其四面用,不辱性命。”这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四、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知府,但到了陶渊明的时候,他的家庭早已破败不堪。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陶渊明少年时酷爱读六经,有着济世之志。
为了生存,陶渊明先是在州里做了小官,但因为不喜欢官场上的不良作风,很快就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计,他也陆续在一些低阶官位上工作,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41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被重新任命为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杜佑去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些人是上面派来的,要穿着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迎接他们。
陶渊明听了这话,长叹一声:“我一个人一个月五斗米就能吃饱。我在农村生活过,即使辛苦也还能吃饱。为什么非要我当县长,我才卑微地去找这些家伙?”说完,就辞了官职回家了。
后来有人劝他再出去做官,但他宁愿贫病交加,也不愿再涉足官场。可以说,陶渊明的隐居真的很笨拙。“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中国后世有志之士的楷模。
动词 (verb的缩写)黄庭坚:“有什么问题就直接说。”
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文人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新旧党,逐渐演变为党争。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水火不容。黄庭坚曾参与编纂《宗申志》,因反对变法而被划为旧党。
宋哲宗绍圣年间,新党重新掌权后,在《诸神录》中挑出千余篇,指责他诽谤宋神宗。双重拘留,禁闭,多种手段一起。
然而,无论如何威逼利诱,黄庭坚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有诽谤言论。"每当他提问时,他总是直言不讳。"他没有低头、害怕或屈服。他的傲慢和凛然正气让士大夫们叹服。
黄庭坚不会低头认罪,也不会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所以他比其他老党员受到的打击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福州,后贬贵州,再贬容州,后来又被除名,踢出干部队伍,扣留益州,沦为阶下囚,最后死在异国他乡。
在黄庭坚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相对于宰牛的案板烧香看书,用三文钱买来的毛笔为朋友写后记,把在城墙上淋湿作为人生的乐趣,永远骄傲地站着笑而不是跪着哭,尽管他一生颠沛流离,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