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陶渊明诗歌的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了隐逸的思想和生活。陶诗歌的艺术特色是质朴与醇厚之美的统一,是情、景、理的统一。田园诗歌颂的是个人的闲适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它的不足,但对比官场之丑与田园之美,有积极意义。诗歌和史诗表现了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以曲折的方式揭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睿智自律,生活如梦,及时吃喝玩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的艺术新境界,使田园诗歌成为唐宋以后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的诗沿袭了魏晋时期的古朴风俗,进入了一种更为纯粹和熟悉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到了美的境界。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的一种新类型的美,一种冲淡的美,有着极其醇厚、朴实无华的意味。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对田园生活的体验,就不可能写出这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从而使陶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朽的地位。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拯救时间的野心,后来屡遭挫折就放弃了这个理想,但他却能够坚持自己的野心,拒绝随大流。可惜他最后还是“托付了自己的运气去占便宜”,他想顺应命运,抱着一种漠视世界的态度。他回到田里后,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与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个方面,对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陶诗歌不仅开辟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天地,而且在山水田园诗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是一种新的创造,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重要的意义和持久的诗意。在他之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都是以国政为题材,而陶则是以平凡的生活为题材,用白话写平凡的事,富有诗意。陶渊明把全部的才华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巅峰。阿清诗人说:“陶的诗气势磅礴,其中有一句深刻而又朴实,所以你不能到处去。唐朝的创始人有他自己的清纯,蒙山人有他的闲适,楚太祖有他的淳朴,魏有他自己的冲突,曹有他自己的刚正不阿,都接近于学问。”可见,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吸收了一些优点,但整体上并不能超越陶渊明。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吸引着现代人的目光。
影响:鲁迅先生曾说,“陶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是‘全沉默’。”梁启超在评价陶渊明时曾说,“自然是他慈爱的伴侣,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说,陶在自然与哲学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人生的苦难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和伟大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陶渊明的诗重在抒发情感和志向。他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很精彩。在平淡醇厚的诗歌中,有着热烈的感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五首,是山水田园诗中的极品或极品。其中《少无俗韵》编入中学生语文课本。诗歌的抒情性令人耳目一新;诗的风景令人大开眼界。看完之后难忘。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作为金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经常在庐山与佛教交往,可想而知,但他们在思想上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究过陶的诗,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无神论者,外表文静,内心温暖,乐于助人。少年时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然而,当官一段时间后,现实让他失望了。他不想和当权的人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了一条退隐归田的道路。这时他受到庄子哲学的影响。因为他过着许多文人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又亲自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有所接触,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此,在金代提倡旧文风的时候,他能够创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形式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逃离四海的凶志”到老年时的“留世的凶志”,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世界。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恰恰是他对一个人人自立友爱,没有现实中各种烦恼和贫困的社会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达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某种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无法回避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穷,及时行乐,避世。然而,由于其阶级偏好,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词人更注重欣赏和赞美他在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是陶渊明诗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