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的由来

关于“如意”的由来,众说纷纭。据说是处决古代文武百官。清帝李鸿写过一首名为《游泳者铜如意》的诗,诗中说:“一柄曲泉,代之以倾诉者,古风色不对。谁知子家还是高质量的,已经有人乐此不疲了。”可见乾隆皇帝以为商朝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是很难找到实物证明。如意最初的原型对于汉人来说只是一个挠痒痒的东西。汉代出现了用骨、兽角、玉、石、竹、珊瑚、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柄多为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形。指形有实用价值,能挠痒痒,故名“满意”。据宋代诗人吴增《改斋随记》引自《音义导读》“若满意,古人之爪杖亦用,或以骨角之竹削为指爪,柄可三尺长,或棘痒而不可及,故似人之意。”这种“挠痒痒的工具”在南方被称为“不求人”,在北方被称为“乐老头”。如意的头是弯的,向后转,被赋予了“回头是一厢情愿”的警示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被广泛使用,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成为皇帝和达官贵人手中的东西。除了用它来挠之外,还用来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有点类似权杖。如徐州之战,南朝魏锐用“如意”统率千军万马,一日合而为一,大获全胜。如意也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吟诗赋诗时,作为拍子,优雅闲适时也可随身携带。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所以“如意舞”。萧纲《梁健文帝》诗中有云:“腕动如花(意为美人),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儿子孙鹤,有一次在月光下跳舞,不小心弄伤了心爱的邓夫人的脸颊。虽然他被治好了,但脸上还是留下了疤痕。勾引后宫人效仿,便成了古代之风。

自唐代以来,如意制作更加精美,造型丰富多彩,深得人们的喜爱。到了明清时期,它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供人们欣赏娱乐艺术品的展示品,把它的长度缩短,把手上的手指变形为罕见的灵芝形和云朵形。机身流线型,手柄微弯,整体造型美观华丽。在材料上,多以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精美工艺品,也有浮雕、镂空、镶嵌、景泰蓝等工艺,并饰以精美华丽的花纹。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黄金镂空珍珠镶嵌如意、玉石镶嵌如意、石雕漆器如意、木柄镶嵌如意、景泰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如意成了观赏品,成了珍品,身价倍增。到了清代,如意从汉人转向宫廷,成为大臣们向皇帝进贡的贡品,也是皇帝提拔宫女、挑选妃子的珍贵礼物。在皇宫里,皇帝们是随心所欲的快乐,这一点从清宫的档案、奇闻轶事甚至皇家的诗词书画都可以看出来。每次皇帝登基,皇后和妃子的生日,节日和喜庆的日子,大臣们都要向皇帝的妃子进贡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大臣曾经赠送过“99如意”,就是用9个如意柄作为一个盒子,9个盒子就是81个如意柄。皇帝身边的一些大臣是赞成官员的,他们也对罕见的愿望表示敬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祝福语中,就有进贡题词的祝福语。据说慈禧太后在60大寿时收到了80件珍贵的精品。如意也是皇帝选举的信物和凭证,也是皇帝送给大臣亲信的礼物。甚至一些外国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一厢情愿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