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明朝皇帝朱元璋不敬,却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即位之初,向日本派遣使节,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希望他们进贡,二是命令他们解决困扰日本侵略者的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没有进贡,反而砍下了使者的头。中国一个大国被一个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王怀亮亲王也以牙还牙,写了回信。这封信不卑不亢,却藏着一根针在棉花里。表面上给“中国”面子,实则暗藏“陪你走到最后”的强硬。日本人,你怎么敢杀大明的使节?首先,这与两次重大历史变革有关。第一,南宋灭亡;第二,日本抵制人民币。

南宋灭亡之前,中国是日本模式。南宋灭亡,日本以素食哀悼。可见日本人的“中国情结”是深厚的。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的忽必烈建造了7000艘大船,两次进攻日本,因为日本没有进贡。结果舰队因抗元被台风摧毁,日本大大增加了战胜中国的信心,不再崇拜中国。

虽然一百年后汉人成功复辟了国家,但接下来的明朝却失去了在日本人眼中的正统地位。从南宋开始,中国不再是他们所推崇的中华文明的源头。

朱元璋长期鄙视日本。在他眼里,日本是小丑,君主无德,人民是贼。但日本认为它比明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国的统一。

大明和日本势不两立,战争一触即发。然而,面对朱元璋的步步紧逼,日本统治者依然不肯屈服。除了以上两个理由,还有哪些理由可以成立?深究历史,我们发现日本政客的“战略”眼光甚至在日本抵制中国的行动中占了更大的比重。

怀良亲王认为,中国作为大陆强国,对外紧张程度极其有限,从未有过在海上征服岛国的记录。怎么才能说说海战胜利的经历呢?于是,掌管日本大部分山河的国王,虽然承认自己国家的实力还没有强大到打败中国的地步,但假设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战争威胁也只是大话,只好以牙还牙——放马过来吧,我不怕你!

不出意外,尽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也只是虚张声势,不敢轻举妄动。我不知道他是害怕日本的“神风”,害怕重蹈蒙古的覆辙,还是保持低调。反正后来他也没跟日本争。

后来,朱元璋在留给继任者的铁券中明确将日本定义为“免税国”。原来他是从日本的委任书上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称我为“中国”,称自己为“大臣”,我就大度一点,不再追究杀害日本使者的事了。

朱元璋此举看似慷慨,实则无奈。我不会打你,也不要惹我。明朝时期,虽然中日实力不对等,大明国力明显高于日本,但两国的对抗是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