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的分布
在陕西省华阴市,xi东120km处。华山是一个完整而巨大的花岗岩体,其历史演化可以追溯到27亿年前。华山东南西北五峰为盛开的五瓣莲花,险峻异常,故名华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汉魏以下发展成为道教名山。
,满山道观。今天,许多古建筑已经消失,但在断脊和陡峭的悬崖上,在峰峦和山谷之间,有许多供道教祭祀和修炼的石窟,据说有72个石窟。大部分出土于元明时期,少数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它们是研究中国道教石窟的极好材料,历代著名游客被刻在巨大的悬崖和石头上。
铭文,除风化剥落外,尚有数百处。许多摩崖文字,书法感强,用词简练,在山川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历代在山上开凿的石阶、道路、栈道、云梯,随着山势的险峻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巧妙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画卷。它是研究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料。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华山景区现存摩崖石刻570处,石碑300多块。自春秋战国时期秦昭命令工匠用钩子和梯子爬华山以来,有570多座华山石刻。
一年考255次,宋代以前的拓片已经没有了,但明代以后保存得很好。
花山摩崖石刻浩如烟海,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字体演变复杂,艺术价值高,品位高雅,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西岳游华山,看五千年中国书展,推出华山石刻。
清代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国和华夏都是以华山命名的。黄帝、尧、舜、、汉武、武则天、唐等皇帝。还去了华山进行大型祭祀活动。李白、杜甫等文人吟诵华山的诗词、游记千余次。历代摩崖石刻数以千计。汉中宝谐路石门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谐路摩崖石刻”。斜斜路是穿越秦岭最长、最便捷的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凿的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学者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峭壁上刻下178种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国宝的石门十三品。石门十三品是指发表在古宝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崖壁之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
东汉转军开褒道崖,原位于石门洞以南约一里的崖间。石头是云母片岩,石板表面凹凸不平,中间有沟壑。书法风格是中间有篆书,相当古老。这种书法风格在中国独树一帜,被誉为国宝。“石门颂”全称“杨筠松颂”,建于第二年。它与《赋格曲》、《西狭赋》并称为《汉赋》,是李忠的杰作,是书法瑰宝。它描述了死者的校尉杨驳斥舆论,最终修通了斜斜路的历史,也反映了东汉时期秦岭间四路交叉的历史。这些在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石门颂》是一部优秀的隶书,代表了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豪放古朴,遒劲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争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义评价说“三百年来,研究汉碑的人不知有多少,却没有一个人学《石门颂》,里面充满了刚健奔放的精神。胆小的不敢学,懦弱的学不会。”此后,又出现了汉代的石刻,如杨怀、杨壁表记、李亭刀记等。他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所发展。据说《玉壶》是张亮写的。它位于石门的南堡河。它的形状像一个巨大的玉色盆。“浮玉盆”是清代包谷二十四景之一。《滚学》是王曹所作。曹操一生去过汉中两次。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克五斗米道,张鲁不战而胜。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219),老将黄忠斩夏。这幅石刻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写的。那时候是一本书看了赞水飞溅如滚雪。字横刻,高67㎝,宽148㎝,径35-46 ㎝,据说是曹操的手笔。直径6.5㎝“王维”铭文与“高雪”二字大相径庭。悬崖虽历经岁月,字迹清晰,风韵犹存。《石门铭》是北魏永平包河石门东壁上刻的摩崖石刻。这是北魏著名的石雕。本文描述了北魏时期褒扬坡道改道的历史。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书法艺术价值。
“何山大坝的建成”此崖原位于包河石门南数十条河流西侧的悬崖之间。高226㎝,上缘宽565,438+00 ㎝,下缘宽506㎝。悬崖两侧凸出约65,438+05 ㎝,崖面两端向内,中间部分。正文从右向左垂直排列16行,每行9字,字径约6寸。***135字,全文如下:五年,坝建成,郡太守、常平使范、卫戍司令于二月招募劳工。堰六,共九百三十五尺,渠四百一十尺。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奇,工以人计,十五万九千八百奇。一是四年夏,洪水六堰尽。到了秋天,使者被指示兼做仆从,认为百姓的损失是每年的四倍之多,于是官出重金救助百姓。查玲、贾思祖、、张为董事。本文记述了南宋时期何山大坝被洪水冲毁,官民修复的历史。它是南宋第一任吏员毛焰所作,是宋代吏员的代表作。石门摩崖石刻虽然只有十三种,但它反映了隶书从古力-韩立-舒威-宋丽的演变过程,是其他石刻所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倍加珍惜,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著名书法家野口勇先生说,“汉中石门是日本之师”,其中《大开》、《石门颂》、《阳怀表记》、《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佛沟摩崖石刻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石店乡寺门村东南8公里的象山山腰。这里是桐柏山残存的矿脉,当地人称之为佛沟,开凿于唐代。雕像雕刻在山上两块天然巨石上,间距0.2米,南石高2.6米,宽2.7米,厚1.5米。北市高3.1m,宽3.3m,厚2.5m。共有32尊雕像为138,其中石楠四壁雕像66尊,北市三面雕像72尊。最大的佛像1.4m高,最小的只有0.2m高。主要内容有一佛两弟子,或者一佛两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12罗汉像,12臂观音等等。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阿难、叶佳、比丘等。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有的文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而胆大。精美的雕刻和熟练的技术。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似,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香山寺最初是建的。1986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徐州紫房山主峰西侧,有一处摩崖石刻新景观,掩映在松柏之间,面积约400平方米。是石雕人谢中华二十年(1991年—2011年)雕刻而成。石刻包含当代诗人50多首格律诗,由数十位书法家以真迹、草书、隶书、篆书等形式书写。诗歌作品以歌颂张亮为主题,涵盖了《张亮打秦王》、《踏上大路》、《四面楚歌》、《张亮吹笛子》等历史记载和传说。诗歌严格遵循诗歌节奏,在押韵上坚持“诗随水平,音律随中原”的原则。诗悲壮悲怆,准确还原了历史。喜欢徐树信先生的七个必须:“我上传了一本书,黄石公,在战场上大有作为。”蓝天之外,山洞和笛子折断了霸王的角弓。“就像徐向中先生的对联:“项羽若打千鼓,犹不及张亮箫”。他们都对汉代三杰之一的张亮进行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和赞美。
紫房山摩崖石刻的出现,向徐州人民展示了传承和维护中华文化的风采,为久负盛名的紫房山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崂山不仅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还以其摩崖石刻闻名于世。孙谭记录了两块石刻,相隔不远。东石上有一尊佛光莲花菩萨像,字为“山房供孙谭采仙药”,是唐代高僧孙谭来崂山为玄宗采仙药的遗物。在西施的东边,有一个字迹,由于多年的风化已经难以辨认。根据清朝的记载,这块摩崖有69个字,但时髦的时候能认37个字。文中写道:“唐玄宗二年三月初六,孙谭游至元山海,见仙药,因其使方善县得生。”这块石刻是崂山最古老的石刻,也是研究崂山历史的重要史料。石雕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大胆美丽的皇帝派人到崂山为他的长寿采集草药,但他在遇到四位美女杨贵妃时被杀,“而皇帝,从此放弃了他的早期听证会”。从石刻文字中可以看出,唐代方士曾在关一带采药,并建有采药山房。著名道观观的建立恐怕与此有关。
花楼景区古诗词碑刻数量最多。自元代以来,崂山花楼景区就成了前来崂山游玩的高官和学者的必游之地。现在花楼景区仍然是古诗词碑刻最多的地方,有30多处。元代重臣王思成、明代嘉靖二年进士蓝田、明代山东进士陈毅、全真教华山派道士邹山、刘志坚等都有在花楼山雕刻的原石。花楼山自然景观壮丽,地质构造奇特,崖壁石刻林立,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是崂山旅游的必游之地。
太清宫又名清宫,是崂山最古老、最大的道场,上清宫、明霞洞均属其中。它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太清宫的石刻有成吉思汗的圣旨,丘处机的诗词,还有近代康有为的原著。当然,地界和地契的文书往往是“石刻为证”,说明崂山历史上经常发生不动产纠纷。为了避免纠纷,石雕是基础。在上清宫的外满洲角,有一块刻有地契的石墩,上面准确记录了清朝嘉庆十五年测量的寺庙房产数量。据《崂山志》一文记载:“太清宫三关殿通往三清殿的通道旁的石头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太清宫复原后,莱州府查明太清宫宫界为四间,文字为:“殿产焚香火山遗址241亩。东至张喜安宝塔,西至灞水,南至大海和一座脚庙,都为香火,无地为民,从不开课。在宫殿之间画一条清晰的线,并雕刻石头作为证据。“此时此刻,这块石头是政府为了避免后世当地农民与太清宫发生纠纷而竖立起来的。崂山巴水河上游发现古代石刻。这座摩崖石刻保存完好,刻字清晰,书法艺术凝重而古雅,令人感叹。上面刻的字是“太清宫界”,略小的字是“花花浪子”。因此处地势险要,人迹罕至,是“养在闺阁,不得而知”,故崂山刻石无记载,同处不远处有“太清宫界”。因为地势险要,我找了好几次,都要返回。据了解,八水河停车场内曾有一根界碑躺在地上,现在该界碑不翼而飞。老崂山旅游线路仙女梯附近的太清宫也有石雕。泰山摩崖石刻65,438+0,00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所刻的《嵇泰山铭》,又名唐崖。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共51字。现存1008字,字长16×25 cm。除了“御书”二字和最后一行的年、月、日之外,都是官书。额高3.95米,隶书《嵇泰山铭》两行四字,字号45×56厘米。书法刚健婉约,端严苍劲。此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封东岳泰山时所写。相传是许岩写的字,韩石润色用笔,配有精美的字典,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篆刻艺术都有很大价值
沿泰山南麓鸿门以东的王维山,古墓群巍峨,草木茂盛,山涧密布,石林壁立,俯瞰泰山南天门,满山遍野,如云似红,分外妖娆,整个碑林隐于一片圣洁的仙境之中。从1999开始,汉白玉摩崖石刻的雕刻已经累积到450块摩崖石刻,建造了500多座纪念碑。除了古代名人杜甫、李白的大名,今天的书法大师如启功、赵朴初、沈鹏、王学仲、沙孟海、邵华泽等。也曾因其诗词歌赋而备受赞誉,总面积已超过20000平方米。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聪明的人思维敏捷,思维活跃,通过理性思考,性情活跃如流水源源不断,所以用水来比喻。仁者是善良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安于理智,善良宽容,但不冲动,性情恬静,稳如泰山,故以山为比;崔豪有句诗说:“青山无止境,绿水永远长不出来。”它的诗意是有人赏水有人赏乐山,哪个更过瘾,还要看气质;王官也有诗云:“水养眼,山聚眉。”如果你想问行人走哪条路,你的眉毛是闪亮的。“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川确实各有千秋。人也有自己的爱和追求。在欣赏古语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观点:即使达不到,也要向往。白马石位于泰山南麓洪门以东,位于欢乐谷、魏王山、莫莫山正阳。三面环山,有两条小溪,饮马河和女儿河,群山环抱,树木葱郁,果树茂密,花木混杂,有“家家有石榴,家家有长寿”的美誉。可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在泰山南麓,这座神秘的山峰,有光秃秃的岩石和宋微悬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带兵安营,故名魏王山。1999期间,白马石村委会决定另辟蹊径,利用王维山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当代著名书法家赞美泰山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书法作品,雕刻在王维山上,形成了国内规模和影响大、艺术水平和价值高的大型摩崖石刻园。王维山的天然石崖群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部的七星岩风景区,是中国罕见的巨型摩崖石刻之一。
在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中,最古老的是李咏的端州石室。石刻整体高l.07,宽0.79m,正文连同题款、碑文共386字***18行,碑文日期为“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因石雕左侧中央有马蹄形标记,故又称马蹄形碑。马蹄形印记最早见于宋初,至清末,石刻已有319字。现在,273个字符可以清晰地看到,包括模糊但可识别的365,438+0个字符,有304个字符存在。李咏之后,历代来七星岩游玩的文人都喜欢在七星岩绝壁上题诗、题字、作画,抒发自己的情怀。523块石刻中,唐代4块,宋代80块,元代13,明代146,清代117,民国10,近代109,日期不详。这些石刻大多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阿婆岩,尤其是石室岩,共收集了333块石刻,占整个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3.6%。
就文字类型而言,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以汉字为主,也有藏文。汉字中的字体有篆、隶书、楷书、行草。这个巨人有一英尺多长,最小的只有半英寸。汇集了众多著名书法家的杰作,构成了南方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唐代李咏的楷书,宋代郭的行书,明代吴桂芳、朱纨的篆书,清代洪的篆书,清代、陈公寅的隶书,清代池影的草书,都是这座宝库中著名的艺术瑰宝。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张家村西北的鸡冠山悬崖上。占地约60平方米,根据凹凸程度分为三个台阶。从上到下分别刻着正统二年(1437)、天顺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是张旭、张魁、张学的皇家礼物。完整的楷书。大的全尺,小的寸余,字体端正细腻,略显散漫。在原来的墙上,有解缙题写的诗,但早些年,村民们拿石头建房子,并摧毁了它们。山的后面有两个像水一样的石台,叫双水石。1984年7月,被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