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历史?
秦、蜀二郡太守李冰初筑堰,都江堰得名“奎山”。这是因为都江堰旁边的雷宇山在秦汉以前被称为“奎山”,而当时生活在都江堰周围的主要是人,他们称堰为“桂”,所以都江堰被称为“奎山”。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设都安县,因名“都安堰”。同时也叫“黄金堤”,突出鱼嘴的分水作用,用堤代替堰作为名称。到了唐代,都江堰改名为“绝味岩”。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断竹为笼,径三尺,填实石,累溺”,即以竹笼填石,称为“尾”。
直到宋代,在宋代的历史上,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二十岁统治都江堰,笼石蛇破河停水,以灌溉数郡田地。”
扩展数据:
都江堰是一座防洪、灌溉、航运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李冰以中流为堰的方法,在岷江峡谷用石头筑起一座石脊,名为杜江鱼嘴,又称分水鱼嘴。余醉是一个引水工程,它把闽江分成两部分。东边那条叫内江,是用来灌溉水渠的。西边叫外江,是闽江的干流。
在冠县附近的岷江南岸,建有一座离丘(同桩)。脱离丘是岩石开挖后分离出来的石堆,夹在内外河道之间。自来东侧是内江口,称为瓶口,有控制水流的作用。夏季闽江上涨,杜江河的鱼嘴被淹没,脱离水面成为第二个引水处。内江从宝口下面进入川西平原上密集分布的灌溉系统。干旱时,水分流渗透,下雨时,水闸门堵塞(华阳国之术志)。
保证了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鱼嘴和瓶口结合使用,可以根据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水和枯水流量。
参考: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