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深深植根于中国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家庭孕育的中国本土文化。是一部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1.中国传统古村落构成和发展的支撑:中国传统古村落是在中国内陆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伦理思想三大社会条件的支撑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1.大陆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文化特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地势西北高,东南渐高,中部丘陵平原,南部临海。形成一个三面环海,一面陆地的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生活标准,珍惜土地,视土地为生命,以土地为生存载体。开创了“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体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村镇和城市建设的文化特色;
(1)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明确确立。“天”——即物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人”是主体存在的生活、社会及其规律。中国文化观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源性、同构性、规律性和哲学特征。强调人造人居环境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入其中,与大环境成为“和谐统一”、“适应共存”的有机组成部分。风水理论被广泛用于选址和建造村庄、城镇、城市和建筑物。营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古村落环境特色。西方的环境观念是“人与自然对立”、“人定胜天”。经过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教训,强调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2)建设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国家。在“以农立国”和“安息地”的基础上,形成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封闭的价值取向,以集中的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村落“农住结合”的居住形态。一个村庄就像一个小社会。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安居乐业”的价值观。缺乏开放奋斗的精神。中国古村落的居住环境追求安全、安静和功能完善。形成中国具有地域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村落居住文化。
2.中国的宗法社会是由血缘和族源构建的。(1)构建了一个源于血缘、家族、宗族群体的群体本位。形成一个宗法社会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古代国家。(2)构建以血缘为线的社会人文网络。强调家庭、宗族、民族之间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观念。社会发展是由“血缘”稳定支撑的,甚至人的社会地位也是由“血缘”决定的。(3)建了一个传统的古村落,人们在一起生活。建立具有宗族传统的家训、家规、族谱,修建祠堂,引领村落发展。
3.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以“伦理”和“礼乐”为精神,以儒家伦理为核心,融合儒道释的哲学体系支撑国家的发展。以礼、仁、中和、乐文化为核心,构建社会、家庭、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1)以“礼”构建一个以“礼”立国兴国的人际关系秩序,树立道德仁者的行为模式。(2)以“仁”构建仁政思想和道德精神。孔子曾说:“不仁之礼是什么?人都没心没肺的,那你高兴什么?”强调“仁”是思想的核心,是仁的表现。(3)以“中和”建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孟子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尊中”的方式追求“和”的“标”与“限”,形成了中国文化崇尚“中和”的美学观。(4)以“礼乐”建构道德情感与心理沟通。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伦理精神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乡村和传统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传统古村落建设中同样的伦理精神支撑。建设以祠堂、关帝庙为教育中心、公共活动中心,以“德”“礼”“乐”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加强道德教育和人际和谐与沟通。在古村落的居住环境和民居建筑中,长辈为先,建立了幼、老、男、女的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