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的起源
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艺术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锐曾在南丰西乡传教。唐开元八年(720),南丰县迁至此地,当时颁布的《唐开元大典》促进了南丰傩的传播。宋代是南丰傩戏的发展时期,宋代的室内乐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了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时期,南丰傩进一步完善,到了清末,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香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有数百个傩班,分散在各个乡镇。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舞,是汉族民间舞蹈,沿袭古老的驱鬼疫俗仪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来。追根溯源,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就有傩的记载。殷墟甲骨文中有“寇”字,是用一种古代兵器在室内捣鬼的形式。甲骨文中关于舞蹈人物的记载中,有一个“姬”字,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蒙面驱魔舞。后来《论语》、《鲁春秋》、《李周》等都有记载。《汉书·礼记》对傩仪的叙述更加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也描写了傩舞的情况。从汉代到唐代,傩舞是一种驱除疫鬼的祭祀舞蹈。宋代以后,傩舞加入了娱乐性的元素,逐渐向戏剧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