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看完一千字的《美的历程》感到焦虑!

首先,我们对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和美学。

这一段作者谈到了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也不同。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心态的人身上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或视觉反应。一个古松,木材商用商业的心态看,科学家用研究的心态看,画家用欣赏的心态看。古松在不同的人眼中反映出三种效应。只是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像朱先生说的那样,用“无为”的欣赏眼光去看,这也让他的画家在内心世界里有了一个完美的概念。美好的事物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如果只谈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体验。然而,如果人类历史是无穷无尽的,那么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的艺术作品,只有那些给人美好感觉的作品。它们像指路的星星一样在深邃的夜空中四处闪耀,指引着人们的灵魂,净化着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方面,美感的体验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方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其实朱老师在这里就明确指出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当现实世界被雾、雪或雨笼罩时,很容易给人另一种联想,它的状态让现实世界与你我有了距离,于是有了千古的诗情画意。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这个原因。艺术是一种主观的品味和感受,有一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里面。太接近真相容易让人功利,太主观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欣赏的。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京剧有唱、读、坐、打。相声包括说、学、逗、唱。其有条不紊的表演风格是人们在舞台上磨砺多年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人们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规律脱离现实生活的,而其内容并不脱离生活。

人们总是倾向于忽略熟悉事物的美,因为太熟悉而没有距离感和神秘感,倾向于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来看待眼前的事物,而新鲜陌生的事物容易产生有距离感的美感,这也像《围城》的效果。我觉得你好,你也觉得我好,只是因为距离和神秘,生成美好,让人向往。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三,“如果你不是鱼,你会知道鱼的快乐吗?”-宇宙的人性化

在这一段中,朱先生引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类审美体验的道理,即审美体验是人的兴趣和对事物的态度的相互回归。人的认知有时伴随着人判断事物的主观口味。那么这种判断事物的主观兴趣就是“移情”,把自己的情绪等情感映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这种同理心与审美体验密切相关。正如朱先生所说,在欣赏时,除了对外貌的美感,还有一种人内心对的欣赏趣味,这也会使的美感中包含着欣赏者的个人认知体验。这也是人们看到某件事会说的话:我怎么看等等。人其实是在定义事物赋予个体的某种利益,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模仿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审美体验不是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趣味独立产生的,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性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栩栩如生的英国女孩——美感和快感

其实美和快感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出发点是刚才朱老师提到的态度不同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一种没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愉悦是实际应用的目的。就像口渴喝水会产生快感一样,排便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女孩既是雕塑艺术品,也是活生生的人。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女孩似乎比雕塑更有用。在这里,朱老师告诉我们,要明确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不以功利、实用的心态去欣赏美。

5.“忆青丝衣,怜遍地草”——美感与联想

我来这样解释一下朱老师的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审美的事物是确定有序的、结构化的、超然的、与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审美体验可以使人联想到事物,但简单的联想不能算是审美体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觉。联想会带来思考,会把事物引向其他不相关的事物,不会直接欣赏一个事物本身,而是会产生想象的心理活动,所以审美体验和联想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6.“名著中的灵魂历险”——考证、批评与鉴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欣赏更多的是艺术家或一些有艺术兴趣的人的行为。考证和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一些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很多证书都附有对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方面的历史判断,过于理性,缺乏对艺术品鉴赏的直观、感性的反思,不能视为鉴赏。而批评则更抽象地用一些主观的规则或一成不变的框架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批评家不客观地评论艺术作品,他的文章就没有用。这也是朱仙推崇的:欣赏批评。我们不应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下,把美丑原有的标准都看成一样,而是要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反复品味,然后去感受。最后,朱老师说考证和批评不是鉴赏,鉴赏需要考证和批评,鉴赏需要考证基础和批评态度,这也是对待事物的辩证观。事物是普遍相连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和自然

什么是美?众说纷纭。朱先生在这里提出,美是事物的物理属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和人类的情感直觉,美是无法产生的。大自然经过人的心理感受加工后有美感,不同的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审美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和再创造。个人口味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如朱先生所说,是人的心理活动经过人性化、理想化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同人的主观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也就是人性化的结果。美与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美感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的物理属性,事物的物理属性也离不开美,离不开人的理想化,即人性化的加工。对于美,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美丽不是凭空而来的。

八、“照着图案画葫芦”——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本字典,不是一本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还可以提一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朱老师这里说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然略有不同,但观点都是“师法自然”。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美是通过自然、人们的兴趣和一种形式来表现的。纯粹的自然无法定义它的美或丑,因为自然美的概念是随着人的感受或移情作用而产生的。理想主义虽然在本质上有美丑,但它要的是理想化后固有的* * *模式化的东西。它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自然只是借物来表达感情和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只有和人的感情、情趣融为一体,才能变得美好。这种美也是对人的再创造。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所提倡的师法自然之美和我们所说的艺术之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整理和组织,会变得和谐美好。简单来说,人们把自然视为自己的美。

九、“成人不失童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去感受,这里的感受也可以解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感受到了就会表现出来,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歌唱还是写作,等等。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带着感情做出来的。朱先生在这一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是游戏”。其实可以理解为游戏的过程包含了纯粹的自由状态。作为一个游戏,它可以来去自如,它包含了很多人的想象、情绪和感受。就是再创造一个状态。它以自然生命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这个游戏的行为不具有社会性,不传达创作者的情绪。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应该是社会性的,因为对作品的评价有一半需要在社会上。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的艺术表现力,又有童心(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感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性的想象力

如果是创作,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有作者想象的元素。作者在创作时,有时会再现他平时观察到的印象,但这种简单的自然还是混乱的,需要从中提炼。当原始素材不足或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种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力可以和他平时看到的重新组合,表达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创作的想象力,当然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和沉淀。

XI。“形象之外,环中可得”——创作与情感

朱先生说:艺术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创造形象,但这个形象必须浸透着情感。这里说的情绪是感觉的状态,创作需要饱满的情绪才能一举感受和提升。艺术是社会性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同时,引起观众的歌唱,作者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作品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来,或让人悲伤,或让人快乐。情感可以说是创作的动力,因为有情感,就有表达的欲望,创作由此而生。

十二。“发自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逾越规则”——创造与度量

我理解朱先生所说的格律是不同艺术表现的独特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规则,这不是矛盾吗?其实“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真正表达的是一种境界,既能表达自己想要的,又能跳出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米。这种境界是由无数的困惑、磨炼和历练形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一种具有一定规范和社会性的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的展示,天赋或天才或迂腐无疑会显露出来。公制不能成就平庸,也不会阻碍有才华的人。合理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喜则失,为诗也;喜欢则失为我”——创作与模仿

“学我者,生如我死”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说的话。与朱先生所说的不谋而合。其实创造和模仿是相辅相成的。创作中有模仿,模仿中也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要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你感受到了,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觉”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创作和模仿只需要给我一个“度”。大多数艺术家都是从模仿中逐渐磨砺技艺,然后随意创造自己的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创作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万卷书,下笔如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获得的,没有勤奋就没有能力。如果你努力,你会像弹簧一样思考,你会受到鼓舞。朱先生引用的话说:“读书如破万卷书,写作如有神助”。是告诫我们要努力,才能有作品的魅力。心中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是努力磨练自己的心情、意志和技能。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来,慢慢享受!”-生活的艺术性

在文章的最后,朱先生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性在这一节已经得到了透彻的分析。不用说,看完这本书,就能看出朱老师对美和艺术的理解之娴熟,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人生可以是艺术化的。谁懂得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的规律,谁就能过上艺术的生活。有兴趣的生活是控制生活的技巧。你要努力,你要努力,你有得有失,而且取决于一种心态,心有多宽就有多宽。豁达乐观的心态就是艺术,因为这是一种精神境界。“慢慢来,好好享受!”试着往前走别忘了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生活。

再次向朱老师致敬,精神又梳理了一遍,觉得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