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文化
(一)礼仪规范——黄酒的基础
黄酒是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可以使人善恶。酒虽然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如果把握得当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酒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缓解疲劳,恢复体力;二是可用于医疗、滋补、健身;三可以是礼物。中国儒家倡导的礼治与黄酒的温婉典雅可谓一脉相承,功效相同。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国王对臣民追求礼遇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上下等级的尊卑之分。时至今日,宴席座次有差异,礼仍是核心。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和沉淀,酒礼已经蔚然成风,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行为准则,渗透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之中,生根发芽,形成了淳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礼文化。
(二)勇武精神——黄酒的灵魂
就像俄罗斯人和伏特加、法国人和白兰地一样,黄酒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儒家主张人要以“持家、治国、平天下”为努力方向,具有为大众贡献智慧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勇往直前、仗剑执剑的顽强精神。从古至今,儒家的求索者们那种进取不屈的态度和价值观,从黄酒中得到见证,又被黄酒升华。
2500年前,越王鞠坚拼尽全力,同居十年,吸取教训十年,倾尽全力一举灭吴,报了血仇。称霸中原后,朱践设酒台庆祝自己的成功。“鉴湖女”秋瑾拔剑,道“我们热爱自由,共勉一杯酒”,不愧为与黑暗势力决斗的一代女中豪杰。徐渭才气横溢,固执己见,不畏权贵,寸步不离手,醉翁之意不在酒,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徐渭一样,当时绍兴的一大批文人进入了官方。作为儒生等特定的知识群体,他们“学而优则仕”,立志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睿智足智多谋,刚柔并济。就像黄酒的本性一样,他们不会轻易为五斗米弯下腰。他们有不同的办法就用,不同意就走。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称赞的:“绍兴酒似清官清官,其味真而不休假;又如著名的高龄者,阅尽人间,其质更厚。”袁将黄酒比喻为清官,既是对黄酒的由衷赞叹,也是对黄酒灵魂的精辟提炼。
(三)文艺——黄酒之韵
浓浓的黄酒里,洋溢着无数名人趣事。黄酒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张力很强的人文历史。
在绍兴,喝酒的人不一定都是文人,但大部分都是酒鬼。绍兴黄酒的美味,让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名人等风流人物陶醉,演绎了无数的人文故事。最值得称道的是“曲水行云”这一优雅的鸡尾酒会。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逊、支遁等当时的其他四十二位名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会,在那里水流畅快,即兴作诗。王羲之甚至在醉酒的心情下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说王羲之后期的著述未能达到原作的水平,既说明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中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酒的神奇力量。唐宋时期的大诗人、词人也对酒情有独钟,经常借酒抒情。何晚年从长安回到家乡,住在“鉴湖宋”,以饮酒为乐。李白的《追忆似水年华》表达了他对何的深深怀念。陆游曾自称“一醉方休,寻俗事”。他在《醉翁之意不在书》诗中写道:“我一生懒惰,不愿为酒所劝”,表达了对酒的热爱。但是,说到文人,就不能不提到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2012,所有来绍兴的游客,都会去参观他写的咸亨酒店,向孔乙己取经,买一碗绍兴黄酒,一盘茴香豆,慢慢体会其中的意境。酒因城而名,城因酒而名。绍兴黄酒已经成为绍兴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