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那些东西的阅读价值
1.丰富知识和营养
这部200多万字的作品优美通俗,语言有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深厚的词汇、成语、历史、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和精髓。对于热爱文学和文化的自己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见识。
2.提高理解能力
如果我不怀疑史书和历史事件,历史真相就藏在那些文字下面,这是我看完明朝那些东西的感受。以胡为例,老师分析后得出结论:朱元璋忍受胡七年,是因为“胡绝不是朱元璋真正的目标,朱元璋要消灭的是胡背后的怪物。”那个怪物就是宰相制度。
俗话说“信书不如无书”,书中作者的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
比如《始洪武帝不速之客》一节中就有这样的故事:龙湾之战胜利后的一天,朱元璋到紫金山上的禅寺参观。寺里的住持担心朱元璋出事,半夜请他到大雄宝殿讲学。已经睡着的朱元璋被吵醒,得知原因后哭笑不得。书中写道:“他(朱元璋)是个多么精明的人,自然。在第十一章《洪都奇迹》中,作者说:“以朱元璋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他怎么能把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这样一个人呢?"
“他有多聪明”“与朱元璋的精明”的评价,让人感受到朱元璋的灵魂。没错,朱元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放过牛,当过和尚和乞丐,但都是被迫的。在这些身份的表象下,有一个“聪明”的灵魂。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如果他不是“聪明”,怎么可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经过残酷的斗争登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那么,面对那么多全副武装、骁勇善战、骄横跋扈的武将,他虽然害怕,却能够“一个个击破”,而不至于引起毁灭性的叛乱。元末至洪武年间的许多大事证明,朱元璋是一个政治水平很高的皇帝,没有很高的胸怀和胆识是做不出那些事的。
这是我看完《明朝的事情》后,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颠覆性认识。按照以前的水平,朱元璋只是历史教科书中一个难以想象的刻板的古代皇帝。
3.启发思维
作者自己思考的启示——
比如京南部分,书上说:“毛泽东曾对朱迪的文化水平有个评价:半文盲。”当时岳明老师说:“当然,这是相对于皇家教育而言的。”换句话说,朱迪在王子中是半文盲,在平民中不是。这样,一个客观真实的朱迪(他的文化水平)就会跃然纸上。请注意,岳明老师不是静态的、孤立的、片面的理解“半文盲”的含义,而是从毛泽东的视角和出发点来理解的。这是非常聪明和正确的。这种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参考标准。
“只有灵活性和实际行动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从圣人之言到实学之道,他们没有书可读,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对我的启发,不亚于让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掌握平衡技术。
再比如,岳明老师评价朱迪对奈尔不消费的态度:“三十岁的朱迪成就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超过三十岁的朱元璋。”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思考和观点。
“历史本身就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是两回事。那一年,岳明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写出了这样一部美丽而实用的作品。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叙述、描写和评论的技巧。对于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这个技巧值得学习。
历史人物思维的启蒙——
在第二本书《万国来朝》的“最后的考验”一节中,杨善“没有丰厚的礼物,也没有像样的国书,却想让现在的这一代愿意(先)和自己谈判,把朱祁镇免费送给自己(而且他也没钱)。”
杨珊“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智慧。”
下面也是恶意提问:“你为什么降低马的价格?”"为什么你卖给我们的衣服都是劣质的?"“为什么我们的使者经常被你们扣留?”“为什么要降低对我们的年度奖励?”
杨杉看到招就服气了(原文较长,不一一摘录)。结果是:“在战场上,他往往首先是胜利者和征服者,而这一次,他完全被一个无助的老人征服了,被他的言语和智慧征服了。”
这是智慧和语言的艺术,也是辩证思维的艺术。
4.强化正确的观念
每当书中出现令人尊敬的好人、忠臣、殉道者,如被囚禁在朱元璋,冒着风险把烧饼藏在胸前为他送饭,在朱元璋下令杀人(如叛徒侄子朱文正),一再劝阻他的马皇后,作者都会大加赞赏,大唱赞歌;而每当书中出现奸臣、灾星、恶人,如导致土木堡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王镇、历史影响深远的魏忠贤等,作者都会进行沉痛的批判和谴责。
再比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农田耕种的过程中坚守洪都,最后却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赏赐而投奔了叔父。朱元璋本来想处死他,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被关进了监狱。作者评论说,“无论如何,错在朱文正一方。.....他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这个有军事天才的人不知道怎么做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好。即使在这件事上还算不错,总有一天他会因为别的事情而陷入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悲剧是注定的。”这样的评价,令人深感敬佩。
不难看出,我们在《明物》中欣赏和提倡的,是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力挽狂澜、报国为民、造福众生的忠臣、义士、孝子和善良人格。对好人的赞美,对恶人的打压,自然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强化正确的观念。这对人的修养是一个很好的成长。
5.坚定你对生活的信念
书中有很多令人惊叹的人生理念,比如:“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长期的艰难生活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很多人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一些人面对困难不得不低头,但内心从不屈服。他们会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像这样的话,应该是岳明老师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后,对很多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际遇、结局的理解和总结。它是建立在历史上无数人的拷问和努力之上的哲学——它能让人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6.反思与成长
当年,岳明老师在书中对蓝玉有一段评价:“粗人”。蓝玉脱下外套,让那霸穿上,因为她在蒙古将军那霸的投降酒宴上看到那霸的衣服穿坏了。那霸楚以民族习俗为由拒绝,双方发生争执。常遇春之子常茂伐那霸楚,差点坏了投降大事。
当年,岳明老师指出:“这件事可以看出蓝玉的性格缺陷,就是考虑不周,性格过于强硬。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们只要互相敬酒,互相给面子,事情就能圆满完成。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接下来的“蓝玉的坠落”一节中,老师岳明写道:“我们可以给蓝玉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一个小丑。.....其实他的性格一直是这样的。即使他在这件事上不犯错误,他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泄密。”换句话说,和那霸争执的根本原因在于海蓝宝石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这件事没有意外,其他的事情也会有意外。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性格决定命运。为了有好的命运,有时候,我们要塑造一个能创造好生活的人格。书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如果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唤起自我反思和改进,以史为鉴是很好的一课。
……
总之生活中有太多的干货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精神层次很高,有“根器”的作者代代相传的杰作。明朝那些东西封底有几篇书评。以下是其中一篇的摘录:
“文章以瑞士钟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家的幽默(化身为魔言)讲述了600多年前元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并将276年的历史一直讲述到明朝末年。这篇文章严谨又幽默。可以作为明史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闲来无事的首选。”-接近事实。
这应该是对这部作品最有趣最中肯的评价了。
最后要说的是(与《明朝那些事》和史书无关,与我们的态度有关)——朱元璋的行为和心理有一定的问题,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痛苦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有他病态过度防卫的根源和动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被朱元璋的行为和思想所影响。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普通人。这种对待朱元璋的态度,对于所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历史人物,应该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也是我们成长的标记——择其善而从之,改其不善。